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科资讯 > 详情
李兆申院士团队黄雷课题组合作发表新药研究成果:为HER2阳性难治性肿瘤治疗带来新突破
浏览量:26     发布者:肿瘤界     时间:2025-11-16

2025年11月3日,上海长海医院免疫与炎症全国重点实验室、消化内科李兆申院士团队黄雷课题组通过多中心合作,在《自然・通讯》上发表了题为《基于位点特异性连接酶依赖偶联与开环连接子的HER2靶向抗体偶联药物安全性及稳定性提升研究》的重要研究。该研究创新开发出两款新型抗体偶联药物,成功解决了当前同类药物存在的结构不均一、连接不稳定、副作用明显等关键问题,为HER2阳性难治性肿瘤患者提供了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新选择。


1-1.png






抗体偶联药物作为近年来肿瘤治疗领域的“明星药物”,凭借“精准打击”肿瘤细胞的特性备受关注。但现有药物普遍面临一个难题:药物在体内可能过早释放毒素,不仅影响治疗效果,还会对正常组织造成损伤,引发神经系统损伤、肺部毒性等严重副作用,让不少患者面临“疗效与安全难以兼顾”的困境。

针对这一痛点,该研究独辟蹊径,将精准定位的连接技术与特殊设计的连接结构相结合,通过工程化酶对药物进行精确连接,成功实现了药物结构的高度均一性。两款新型药物GQ1001和GQ1005,分别采用DM1和DXd作为药物活性成分,在保持与现有标准药物T-DM1和T-DXd相当的抗肿瘤效果基础上,展现出了显著提升的血液稳定性和安全性。在多种动物模型测试中,新型药物在体内的游离药物水平大幅降低,避免了传统药物常见的严重副作用,安全性得到了质的飞跃。

1-2.png

△ GQ1001和GQ005的化学结构与代谢途径

更值得关注的是,GQ1001展现出了出色的“攻坚克难”能力。对于那些经过多线治疗后,对现有HER2靶向药物和化疗药物均不敏感的肿瘤模型,GQ1001依然能发挥强劲的抑瘤效果。而且研究发现,它还能与HER2靶向小分子药物或化疗药物协同作用,进一步增强疗效。尤为关键的是,该药物能够克服部分耐药机制导致的T-DXd耐药问题,为这类此前几乎无药可治的难治性患者打开了新的治疗通道。与此同时,另一款药物GQ1005,在连接稳定性和安全性上也表现出优于T-DXd的特性,为抗体偶联药物的临床应用树立了新的行业标准。

作为消化系肿瘤领域的青年专家,黄雷长期深耕消化系统炎症与肿瘤的转化与精准治疗研究,在肿瘤免疫微环境、治疗敏感性预测及创新靶向治疗等方面积累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连续3年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此次以第一作者身份在《自然・通讯》发表研究,是其课题组通过多中心合作在抗体药物领域取得的新突破,不仅彰显了我国在消化系肿瘤转化研究方面的领先地位与创新能力,也为全球抗体偶联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新思路。合作团队将继续推进相关成果的转化应用,力争早日让更安全、有效的新型药物惠及广大肿瘤患者。




来源:上海长海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