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7-18日,中国老年保健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学术年会在天津成功召开。本次会议聚焦老年肺癌诊疗前沿,汇聚国内顶尖专家,共同探讨这一特殊人群的优化治疗策略。会上,中国老年保健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南省肿瘤医院邬麟教授作题为“老年肺癌免疫治疗进展”的专题报告。“肿瘤界”基于邬麟教授演讲内容,系统梳理了老年肺癌的流行病学特征、免疫治疗的最新循证医学证据以及安全性管理策略,以飨读者。
一、老年肺癌的流行病学与免疫学特点
1. 老年定义与分层标准
在全球范围内,对“老年”的定义存在细微差别,但主流学术组织如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世界卫生组织(WHO)等均将65周岁作为老年人的起点。NCCN指南进一步依据年龄进行了精细化分层:65-75岁为“低龄老年人”,76-85岁为“老年人”,超过85岁则定义为“高龄老年人”。在我国,传统上以60周岁为老年标准,但医学界的专家共识逐渐倾向于与国际接轨,将65岁作为临床研究与实践的参考界值,同时将≥80岁人群认定为“高龄老人”。这种分层管理的理念,对于指导个体化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2. 流行病学特征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2024年发布的2022年癌症统计数据,我国肺癌新发病例高达106.06万例。其中,老年群体构成了肺癌患者的主体:若以60岁为界,约占新发患者的70%;即便以65岁为界,也达到了46.9%;70岁以上人群仍占20%。尤为值得关注的是,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群,虽然仅占新发病例的10%,其死亡占比却高达17.7%,近乎五分之一。这清晰地表明,老年肺癌,特别是高龄老年肺癌,是导致我国肺癌疾病负担沉重、影响总体生存率的关键人群。
从癌谱演变趋势看,我国老年肿瘤谱正逐渐与发达国家趋同,肺癌、前列腺癌、结直肠癌等成为高发瘤种。美国SEER数据库显示,肺癌的中位发病年龄为71岁,且在65-74岁年龄段最为常见,这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肺癌本质上是一种“老年病”。
3. 临床特征
老年肺癌患者具有独特的临床特点:症状常不典型、隐匿,肿瘤发展速度可能相对缓慢,对手术、放疗、化疗等传统治疗手段的耐受性较差。更为严峻的是,该群体在临床研究中的代表性严重不足。数据显示,美国NIH在2010-2021年间开展的肿瘤临床研究中,有32.77%的III期研究设置了入组年龄上限;在FDA批准的注册临床试验中,80岁及以上患者仅占4%。尽管FDA 2022年和CDE 2025年先后发布指南,要求强化老年人临床试验参与,推行年龄分层设计和独立老年队列研究,但目前仍缺乏专门针对老年肺癌的大型前瞻性III期研究。

FDA:老年肺癌患者在临床研究中的分析

CDE:老年人群参与临床试验的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
4. 免疫学特征
衰老伴随着免疫系统的系统性重塑,即衰老相关免疫功能障碍,这直接影响免疫治疗效果。
T细胞免疫重塑:胸腺退化和骨髓造血增强,导致T细胞发育不良、TCR多样性缺失。表现为外周初始CD8+T细胞减少,衰老相关T细胞和免疫抑制细胞增多,PD-1+T细胞池扩大。
T细胞代谢改变:老年T细胞的合成与代谢功能减弱,影响其抗肿瘤活性。
肿瘤微环境的改变:衰老导致肿瘤微环境中TGFβ1升高、IFNγ下调,成纤维细胞分泌的因子促进免疫抑制。同时,血管生成紊乱,影响免疫细胞浸润。
这些变化共同构成了老年肺癌免疫治疗的复杂生物学背景。
二、老年肺癌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1. 治疗前的筛查与评估
国内外指南均强调对老年患者进行综合评估的重要性。《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25版)》推荐45岁以上人群进行肺癌筛查。《老年晚期肺癌治疗专家共识(2025版)》则强调,老年患者诊疗全程需贯穿老年综合评估,其重要性远超单纯的ECOG PS评分,是平衡治疗疗效与生活质量的核心工具。
老年综合评估需结合老年晚期肺癌患者的疾病特点,从医学相关疾病评估、功能状态评估、治疗风险评估、营养状态评估、合并症及药物管理评估、认知与心理评估、社会支持与环境评估等多维度借助量表进行评估。

然而,临床实践中老年综合评估耗时较长(约30–60分钟/人),在医疗资源紧张的背景下难以普及。未来需开发更高效的筛查工具,并推进动态评估与多学科协作模式。
2. 前瞻性研究探索
IFCT-1805 ELDERLY研究:这是一项专门针对≥70岁晚期NSCLC患者设计的前瞻性III期研究,对比阿替利珠单抗联合化疗与单纯化疗。结果显示,联合组在无进展生存期(PFS,7.4个月 vs 5.6个月,HR=0.55,P<0.0001)、客观缓解率(ORR,51.2% vs 41.8%,P=0.04)和缓解持续时间(DOR,6.7个月 vs 3.8个月,P<0.0001)上均取得显著改善,但总生存期(OS,18.6个月 vs 15.0个月,HR=0.87,P=0.20)未达到预设的统计学差异,可能与化疗组超过一半的患者后续交叉接受了免疫治疗有关。
CJLSG1901/1902研究:这两项II期研究分别探索了帕博利珠单抗和阿替利珠单抗联合化疗在≥75岁非鳞NSCLC患者中的疗效。CJLSG1901研究显示,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培美曲塞一线治疗PD-L1<50%、≥75岁老年非鳞NSCLC的mPFS为7.6个月,mOS为19.4个月。 CJLSG1902研究显示,阿替利珠单抗联合卡铂+培美曲塞治疗≥75岁非鳞NSCLC的mPFS达7.49个月(预设阈值5.5个月),其中75-79岁患者获益更显著(mPFS 7.69个月,mOS 17.02个月),而≥80岁患者疗效下降(mPFS 5.42个月,mOS 9.28个月),提示年龄分层对联合治疗决策的重要性。
IPSOS研究:该研究是首个在不适合含铂化疗患者(≥70岁/PS 2-3)开展的III期临床研究,患者接受阿替利珠单抗或单药化疗。结果显示阿替利珠单抗组mOS显著延长(10.3个月 vs 9.2个月,HR=0.78,P=0.028),2年OS率翻倍(24.3% vs 12.4%)。亚组分析显示,亚裔患者获益与总体人群一致(mOS 15.8个月 vs 12.5个月,HR=0.74),且无论 PS评分、PD-L1表达水平均能从单药治疗中获益,证实免疫单药是老年虚弱人群的优选方案。
Energy-GFPC 06-2015研究:探讨了“双免”疗法(纳武利尤单抗+伊匹木单抗)在≥70岁NSCLC患者中的应用。结果显示在PS 0-1分老年患者中,双免组mOS显著优于化疗(22.6个月 vs 11.8个月),但PS 2分患者中双免方案未显示优势,且毒性相关风险更高。该研究提示在老年群体中应用强化治疗需严格筛选人群。
3. RCT老年亚组分析/荟萃分析
RCT亚组分析

多项RCT的亚组分析表明,在≥65岁患者中,免疫治疗(单药/联合)的疗效与年轻患者相当。然而,在≥75岁人群中,结论开始出现不一致:
IMpower132中日队列:显示在≥65岁和≥70岁亚组中,免疫联合化疗均带来PFS与OS获益;
一项纳入9项PD-1抑制剂和6项PD-L1抑制剂试验的荟萃分析显示,在≥65岁患者中,免疫±化疗能带来PFS和OS获益;在≥75岁患者中,免疫对比单独化疗的OS获益无统计学意义。
KEYNOTE-010/024/042汇总分析:提示在PD-L1≥50%的≥75岁患者中,免疫单药可显著改善OS;
FDA汇总分析与NEJ057研究:指出在≥75岁患者中,免疫联合化疗并未优于免疫单药,联合治疗可能属于“画蛇添足”。
法国UNIVOC研究显示,≥80岁患者二线使用免疫治疗的疗效与<80岁患者相似,提示免疫单药在超高龄人群中仍具应用价值。
这些亚组分析虽存在局限性,但为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总体而言,老年患者无论选择免疫单药或联合方案多可从中获益,其中免疫单药因安全性更优,更适合作为老年患者的优选方案;若考虑免疫联合化疗,则需通过充分评估患者免疫与化疗耐受性,严格筛选适用人群。
三、老年肺癌免疫治疗安全性管理
1. 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rAE)风险特征
老年患者发生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的风险因素包括:多种合并症、器官功能生理性下降、多重用药以及老年综合征(如衰弱、肌少症)。这些因素不仅影响irAE的发生风险,也增加了管理难度。ELDERS前瞻性研究显示,≥70岁患者与<70岁患者的任意级别irAE发生率(60% vs 51.4%)和3-5级irAE发生率(18.6% vs 12.9%)无显著差异,但老年患者irAE相关死亡率更高,尤其G8量表筛查阳性(≤14分)的虚弱人群,住院和死亡风险更高。
2. 不同治疗方案的安全性差异
免疫联合化疗:IFCT-1805研究显示,阿替利珠单抗联合治疗组≥3级TRAEs发生率(71.4% vs 61.9%,P=0.032)、≥3级严重TRAEs发生率(16.3% vs 7.7%,P=0.008)均显著高于单纯化疗组;NEJ057研究显示,免疫+化疗较免疫单药治疗增加≥3级irAEs发生率(24.3% vs 17.9%);
免疫单药:IPSOS研究显示,阿替利珠单抗单药的3-4级TRAEs发生率(16.3% vs 33.3%)和治疗相关SAE发生率(11.7% vs 15.6%)均低于化疗组,安全性更优;
双免治疗:CheckMate 227/568/817汇总分析显示,≥75岁患者的安全性总体上与整体人群相似,但因TRAEs中止任何治疗方案的使用更为普遍(29%),高于整体人群(13.9%),需重点关注。
3. 老年患者免疫治疗毒性谱差异
一项J Immunother Cancer多中心回顾性研究显示:免疫治疗在各年龄组都是安全且耐受性良好的,老年患者的不良事件没有明显增加。但老年患者的irAE谱可能有所不同,其内分泌毒性(如甲状腺功能减退、垂体炎)发生率相对较低,但皮肤毒性更为常见。虽然心脏毒性总体发生率低,但因老年患者常合并心血管基础疾病,一旦发生免疫性心肌炎,结局往往更差,需早期识别和心脏专科会诊。
结语
老年肺癌免疫治疗已积累一定循证证据,通过个体化评估与分层治疗,不同年龄组患者均可获益且安全性可控。但目前缺乏专门针对老年群体的大型前瞻性III期研究,评估工具临床普及不足,高龄虚弱人群治疗策略仍需优化。未来需聚焦年龄分层临床试验,开发高效评估工具与生物标志物,探索低毒性联合治疗模式,依托多学科协作,精准提升老年患者生存期与生活质量,填补临床治疗空白。
专家简介

邬麟 教授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
湖南省肿瘤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内科教研室主任,胸内二科主任,湖南省肺癌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卫生健康高层次人才学科带头人
中国抗癌协会老年肿瘤专委会副主委
中国医促会肿瘤舒缓治疗学分会副主委
中国南方肿瘤临床研究协会(CSWOG)常务理事
CSWOG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肿瘤内科专委会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
中国抗癌协会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原发灶不明及多原发癌专委会常委
CSCO罕见肿瘤专家委员会常委、老年肿瘤专委会常委
湖南省健康服务业协会肿瘤防治分会理事长
湖南省抗癌协会肿瘤化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湖南省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副会长
湖南省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湖南省抗癌协会分子靶向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湖南省抗癌协会肿瘤精准医学专业委员会候任主委
编辑:lagertha
审核:邬麟教授
来源:肿瘤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