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中存在一类特殊的白血病“模仿者”——它们具有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典型形态,却在基因层面“隐身”,常规检测难以捕捉其踪迹。近年来,致病元凶逐渐浮出水面:一种由TTMV病毒侵入并“劫持”人类RARA基因所形成的跨物种致病融合基因—TTMV::RARA,被认为是这类疾病的关键驱动因素。然而,由于此前相关报道多为零散病例,医学界对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策略仍缺乏系统性认知。
2025年11月13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首都医学科学创新中心主鸿鹄教授团队联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黄金艳教授团队,通过一项多中心国际合作研究,系统绘制了该类特殊白血病的完整临床-分子全景图谱。相关成果于2025年11月发表在《Haematologica》杂志,题为“The comprehensive landscape of TTMV::RARA fusion-driven acute myeloid leukemia: from viral integration mechanisms to clinical outcomes”。

本研究由主鸿鹄教授与黄金艳教授担任共同通讯作者,孙舒博士后、刘永晶博士与徐擎昱博士为共同第一作者。研究工作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原创探索项目、面上项目、首都医学科学创新中心以及博士后特别资助等多个项目的支持。
研究团队联合14家临床中心,构建了大规模的TTMV::RARA阳性白血病临床与多组学数据集。研究共鉴定出7种参与整合的TTMV病毒亚型,其中MN-769771.1为最主要的病毒株。所有病毒插入均精准定位于RARA基因的2号内含子区域,且整合位点存在2–4 bp的微同源序列,提示该融合基因的形成依赖于“微同源介导的末端连接”机制。进一步研究揭示,病毒插入后首先形成RARA::TTMV::RARA前体转录本,再通过可变剪接形成保留RARA完整开放阅读框的成熟致癌融合基因。 TTMV::RARA阳性的白血病患者在临床特征方面,与经典APL存在显著差异:患者群体以儿童为主,并伴有较高比例的髓系肉瘤(24%)和中枢神经系统浸润(16%)等髓外浸润特征,提示其具有更强的侵袭性。 进一步对其MICM特征进行分析发现,该类患者虽具有APL的形态学和免疫表型特征,但其遗传学与转录组表达谱与经典APL存在明显差异,并常伴随i(17)(q10)染色体异常。基于该染色体异常,可将患者进一步分为两个分子亚群,为预后分层提供了依据。 预后分析显示,患者2年总生存率为84.6%,且无早期死亡病例,但其突出临床挑战在于高复发风险。 在治疗方面,相较于其他方案,该类患者对经典的维甲酸(ATRA)和砷剂(ATO)表现较高的敏感性,且有望改善生存时间。然而,该方案仍难以有效遏制其高复发风险。造血干细胞移植可能是一种潜在的根治策略:在接受移植的11例患者中,共有9例实现长期生存(中位随访时间36个月)。 综上,本研究首次系统阐明了“病毒-人”跨物种融合基因TTMV::RARA的基因组结构变异特征及其携带者的独特临床表现,从而将TTMV::RARA阳性白血病明确定义为一个全新的疾病实体。通过整合国际多中心合作的临床与多组学数据,不仅揭示了其在生物学行为上与经典RARA重排白血病的本质差异,也为构建该类型白血病的精准诊断、风险分层与靶向治疗体系提供了关键科学依据。本研究的完成,标志着该类血液恶性肿瘤精准医疗进程的重要突破,同时也彰显了多中心协作在推动罕见肿瘤研究中的核心价值。




主鸿鹄教授简介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血液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导和博士后导师,首都医学科学创新中心高级研究员。北京大学博士毕业,国际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基金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白血病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细胞分析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主鸿鹄教授从事血液病一线临床工作30年,致力于急性白血病的临床和转化研究,主要学术成就:第一、创立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不化疗的家庭治疗新方案”,根治率>95%【J Clin Oncol (2013) 、N Eng J Med (2014a,2014b)、Lancet Oncol (2018) 、Blood (2016, 2018, 2019) ,J Hematol Oncol (2022) 】。第二、创立了“DAV治疗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新方案”,缓解率>90%【Lancet Haematol (2022),Hematol Oncol2024 】。第三、创立了“VAG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新方案”,缓解率>80% 【 Blood Cancer J 2025】。第四、在国际上定义并解析新的白血病类型【Leukemia (2018) 、Leuk Res (2019) , Blood Advance (2023) ,Haematologica(2025a,2025b)】。 以通讯/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69篇,最新总IF: 1064分,F1000论文1篇,单篇论文最高引用350次。论文发表在《N Eng J Med》(2篇)、《Lancet Oncol》、《Lancet Haematol》、《J Clin Oncol》 、《Blood》(5篇)、《Leukemia》等。国际大会特邀/口头报告12次,主持9个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1个国家重点研发、5个国自然面上、3个省部级重点课题),总科研经费>4000万。研究成果写入12个国际/中国白血病指南/共识。作为执笔人参与4个中国白血病指南的制定,研究成果2次入围《中国临床肿瘤学年度十大进展》。国际检索及分析机构Healsan Consulting LLC和Stork统计了全球白血病领域在2015-2020年发表的SCI论文,位居白血病领域中国最有影响力学者排行榜位列第二名。
科室简介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血液科是国内知名的血液病中心、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分中心、北京多发性骨髓瘤医疗研究中心。科室人才梯队配置合理,其中教授/主任医师10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9名,医生38人,90%以上取得博士学位。主鸿鹄教授担任科主任。 科室诊疗特色鲜明,以多发性骨髓瘤、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淋巴瘤为重点。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主要针对多发性骨髓瘤进行专项研究,获得国家及省市科研课题多项,牵头制定行业标准及共识,积极推动国内骨髓瘤的规范化诊疗,是国内极负盛名的骨髓瘤诊疗中心,在骨髓瘤诊疗方面处于国内较为领先地位,并与欧美等国家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陈文明教授作为中国骨髓瘤领军人物荣获亚洲骨髓瘤网络(AMN)“杰出服务奖”(2024年)。 白血病和淋巴瘤亚专科特色鲜明,学科带头人、科主任主鸿鹄教授在国际上首创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家庭口服治疗新模式”和“急性髓系白血病一线诱导DAV新方案”,目前聚焦在采用国际最新的技术手段、以靶向口服药物和免疫治疗为引领,创立老年白血病的VAG新方案,在提高生存率的同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成为国内老年白血病和复发难治白血病患者首选的治疗中心之一,吸引了大量来自全国各地和国际患者。 科室科研实力较强,拥有博士/硕士生导师5人,目前在站博士后7名,在读博士生12名。2023-2025年我科新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项、北京市扬帆计划1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博新计划3项、国家博后面上项目2项、北京市博后基金7项、北京市海聚人才1人、北京市培育人才1人、首都医科大学卓越博后计划3人,目前现有科研经费3000余万。
来源:北京朝阳医院血液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