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视频中心 > 详情
“祈通中西”专家面对面(上):乳腺癌中西结合的上下两千年
浏览量:173     发布者:肿瘤界     时间:2023-11-29



“祈”意为期待,“通”既是融会贯通,“中西”分别指代中医和西医。二者融会贯通、取长补短,已经成为我国解决临床疑难问题常见的抓手之一。尤其是在肿瘤的诊治方面,目前中西医已经一起探索出了可行的临床规范。本期“祈通中西”栏目特邀三位中西医领域的专家,畅谈乳腺癌诊治中西融合新思路。



访谈嘉宾

马飞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治疗中心主任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国家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专委会秘书长

国家肿瘤质控中心乳腺癌专委会副主委

国家癌症中心乳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规范委员会秘书长


卢雯平教授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副主任
主任医师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名老中医传承博士后
美国Mayo Clinic 访问学者
北京慢病乳腺癌整合防治全国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中西医结合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


薛春苗教授

临床中药学博士、主任药师、硕士生导师、执业中药师、执业西药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三批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

中华中医药学会医院药学分会青年常务副主委和副秘书长

北京慢性病防治与健康教育研究会中药专业主任委员



肿瘤界:癌症的英文是cancer,我身边有一些医生朋友们认为cancer是舶来品,传统医学似乎没有与肿瘤、癌症相关的描述,是这样吗?

卢雯平教授:“癌”就是cancer翻译过来的“癌”吗?实际上真的不是。中医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从“癌”字的象形文字来看,一个“病”字头,表示它的形,样子像一张病床,证明与疾病有关。中间这三个“品”,一个“山”,寓意岩石、高山,有高有低,深不可测,且坚硬。“癌”字发什么音?实际上原来是发“炎”的音,例如,现在在台湾地区就没有癌的读音,如果罹患胃癌、乳腺癌,会说胃“炎”、乳腺“炎”,实际上就是在遵从古老的文化。但是为什么现在叫成癌了?它是有出处的,是因为“炎”和发炎的炎都发相同的音,但两者实际上是不一样的,后来国家就在发音的书中,把“炎”的读音统称为癌。所以,“癌”并不是舶来品。

实际上,“癌”字在我国中医古籍中也有记载。第一次出现“癌”是在南宋时期的《仁斋直指方论》中,并指出了男性容易发在腹部,女性容易长在乳房,所以“癌”字在南宋时期就已经有了。而真正出现“乳腺癌”这个词,是在明朝时期龚居正编著的《外科百效全书》中。所以,“癌”真的不是舶来品,是我国古代的医生发现了这种疾病很难治,像岩石一样硬,然后溃烂,是具有历史渊源的。

第二个字“瘤”,最早是在阴虚甲骨文中就发现了,实际上中医会查瘤、阴、炎等,这些都归于现在癌的范畴,所以它的治疗历史也是很长的。




肿瘤界:卢教授刚才带领我们说文解字,真是让我们长了知识。对于癌、瘤,我国传统医学的记录真是源远流长。请教薛教授,中药对于乳腺癌的治疗在历史上是否也从很早就开始了?


薛春苗教授:中医治疗,中药必然是主要手段。对于乳腺癌的治疗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中药也是伴随着治疗历史应运而生。治疗乳腺癌,现在已有诸多中药,包括牛黄、麝香等,其实最早在《神农本草经》这本专著中就有记载。《神农本草经》距今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之一。在这本著作中,包括现在临床治疗乳腺癌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不同治疗目的而选用的一些中药,这本书都有收集,包括益气、养血等,例如,益气的黄芪,养血的当归、白芍等,都在专著中有记载。

伴随着中药的发展历史,实际上也有很多名方沿用至今,像犀黄丸、小金丸、醒消丸、阳和汤等,现在依然都在使用。当然,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许多传统的剂型也在不断改革。例如,最早的犀黄丸,现在又把它的剂型做了扩展,有西黄胶囊,还包括现在的一些中药注射剂,都是在剂型方面做了了很大的改良。




肿瘤界:刚才是从中医药的角度,接下来请马教授从西医的角度,对乳腺癌的认识是不是也经历了曲折的过程?


马飞教授:从西医的发展而言,对于癌症的记载也是很早的,大约在公元前4000多年时,在古埃及年代其实就有癌症的记载,包括目前出土的木乃伊中就有一部分发现其实当时已经有罹患癌症的患者。英文cancer来源于拉丁文,即“螃蟹”的意思。到15至16世纪时,就很形象地认识到,癌症倾斜性生长的特征。

到了17世纪,西医主要是以手术的方式切除治疗,但是因为当时没有麻醉与抗生素,所以那个年代通过手术治疗癌症风险很大,且很痛苦,很多患者术后很快就死亡了。

再进一步,对于癌症的认识,产生了“种子土壤学说”。认识到癌症是一种全身疾病,所以手术切除的范围要更广一些,就有了乳腺癌扩大根治术。即不仅要把乳房切除,连同下面的胸肌、腋窝都要切除,当时是想通过广范围的切除,来治愈乳腺癌。但后来进一步发现,还是有很多人在术后很快就复发转移并死亡,所以再进一步认识到癌症实际上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单纯靠局部手术治疗,即使切再大范围也没有用处。

所以,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时,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应用于临床后,使得我们能够有更进一步的手段来治疗癌症,尤其是药物治疗,使得我们能够从全身的角度来治疗癌症。这种情况下,手术的范围就可以进一步缩窄。所以,上个世纪80 年代便发展起了改良根治术、保乳术,也包括前扫淋巴结活检,手术的范围越来越窄,但治疗效果越来越好。所以,到目前为止,西医的治疗理念实际上就是强调癌症是一种全身性疾病,需要局部治疗、全身治疗、综合治疗的手段来治疗。




肿瘤界:马教授,您刚才以手术为例,提到乳腺癌手术越做越窄,那我可不可以理解为西医对于乳腺癌的治疗其实是越来越精准,而中医更偏向于整体全身性的治疗,这么理解对吗?


马飞教授:您的理解有一定的道理,因为从中西医发展的历史来看,中医多是来自于经验医学,神农尝百草,更多的是通过人体做试验而积累的,强调的是整体,以人为中心的理念。但西医多是实验医学,更多的是通过对疾病的认识,从人的层面、器官层面到细胞层面,再到分子层面,逐步认识,再来解决问题。中医更加强调的是宏观整体,而西医更强调的是微观,从机制上来解决问题,这两者实际上还是有所区别。




肿瘤界:我想到一个知名的影星安吉丽娜朱莉,她做了基因检测,查出BRCA基因突变。但是BRCA基因突变不仅对于乳腺癌有干预,对于其它部分妇科肿瘤也存在影响。所以,想请教卢教授,这两者微观和宏观之间有没有关联?


卢雯平教授:今天的主要话题为乳腺癌,西医对于乳腺癌的了解确实比中医要深刻得多,因为它介入了现代科技发展,中医那个时代对疾病的了解没有那么深。所以,中医在早期诊断时特别注意症型,它是什么症,对于这个疾病的名称并不是特别强调。

众所周知,因为时代的限制,中医就是经验医学,人的经验医学,没有现代高科技或显微镜等现代设备,所以对疾病的认识具有局限性。我们现在也想把它结合起来,学习现代科技。中医的优势在于它的症型,中医是辨病、辨证论治。实际上我觉得西医也是辨病、辨证,鉴别诊断要用症状、体征、实验室的检查,确定疾病到底怎么发生的,怎么进展的,这是西医的辨病,西医的辨证是什么,主要是对症治疗。患者出现什么症状,就怎么治,如果这个症状不太明确原因,例如拉肚子,可用点收缩的药即可,这叫辨证。中医的辨病要弱于西医,但中医在辨证方面比西医要强一些,因为它是在中医整体观指导下的辨证论治,辨证就是辨这个疾病的发展规律、病因、病性,按中医的脏腑辨证、经络辨证、气血经液辨证,将疾病辨成某一种症型。疾病是不断变化的,所以中医在辨证时不能单纯的局限于人体,可能还要与气候、地理相融合。中医、西医真的是两个不同的体系。




肿瘤界:您之前提出过一个说法是“异病同治”,能否请您以乳腺癌为例谈一谈?


卢雯平教授:异病同治最根本的是在于治病求本,只有治病求本,我们才能异病同治。虽然是两个不同的疾病,例如乳腺癌和卵巢癌,虽然它们是两个不同的疾病,但是可以用同样一种方法。例如,一部分卵巢癌患者是由BRAC基因突变引起的,但是这个基因即引起乳腺癌,也可以引起卵巢癌。还有一些别的肿瘤也是由BRAC基因当它的驱动基因,它的根源在于这个基因。

异病同治,都是治病求本,我们找到它的根源,都是一种症型,乳腺癌、卵巢癌可能都有冲任失调症型,那就可以以调和冲任为一个总的治则来治,治病求本是“本”在这儿。




肿瘤界:我能不能理解成,您说的这个本,根源其实站在西医的视角,是不是就是这个基因?马教授,您觉得呢?


马飞教授:其实我认为,我们所理解的中医的异病同治与同病异治,其实它的概念应该更广一些。西医的发展其实也会从中医中吸取一些理念或模式。异病同治,例如刚才卢主任提到的卵巢癌与乳腺癌,在中医里可能从症候的角度去考虑这个问题。但是西医可能更多地从基因层面,从微观的层面来了解这个问题。例如,BRAC突变,发现有一部分乳腺癌是BRAC突变,一部分卵巢癌也是BRAC突变,这种患者可能都可以使用一类药物,就是PARP抑制剂,这样的话,就是两种病同治。所以,其实我理解的中医和西医的异病同治,都是如此,两者从理念上还是共通的。




肿瘤界:刚才马教授和卢教授带我们分别从中西医疾病治疗的理论层面做了回顾。那接下来想请教薛教授,中药我们印象中都是复方,那中药的这种复方,它和我们西医常用的这些药物治疗,比如说化疗、靶向用药,您觉得有没有关联?有没有相通之处?


薛春苗教授:相通之处肯定是有的,因为治病的最终目的是要把肿瘤缩小甚至去除。西医的治疗可以手术,有根治方法,中医更多的是保守治疗,最终目的也是想把肿瘤缩小或者是消除。

在治疗方面,西医除了手术治疗,还有靶向、放化疗、免疫疗法、内分泌治疗等多种方法。中医则更宏观,主要是从阴阳失调、脏腑经络、气血失调的角度,更多的是平衡阴阳、调和气血。内经中有一句话叫“阴平阳秘,精神乃至”,意思就是在阴阳平衡的情况下,人是不会得病的,之所以得病是因为失调。从治本的角度而言,中医首先是调和,调和整个体质。另外,随着我们经验的不断积累,从古到今也有一些名家对癌症的认识也逐步完善,传承的一些很重要的针对肿瘤的方子,例如犀黄丸等,这些都是利用消肿散结、活血化瘀的理念来治疗肿瘤的。

总体而言,就是中医讲究扶正祛邪,通过扶正来固本,然后祛邪来消除肿瘤,通过调和阴阳、扶正祛邪这样的理念来治疗疾病。




肿瘤界:听了三位老师的介绍,感觉西医和中医虽然各有优势,但实际上已经逐渐有一些认识是相通的,并且开始走向融合。接下来想请教马教授,二者融合的关键是什么?


马飞教授:我认为中医与西医发展到今天,实际上已越来越趋向于融合,因为它们的主要目的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人民健康,治疗的都是同一类疾病。所以,理论上而言,不管出发点从哪开始,只要目标是一样的,最终应该会走到一起。

从宏观而言,中医现在也在向现代化发展,包括刚才说到的中药也有注射剂型,而既往是没有的,注射剂型原来仅是西药的方式,但是中药现在也有这样的剂型。然后,西药中其实也有复方,现在有一些药会把几个成分组到一起,有的是为了增加疗效,有的是减少不良反应。

从理念上而言,现代化西医也要逐步的从微观向宏观转变。例如,我们现在对于患者的治疗理念,从原来的针对某一个疾病,针对某一个基因,现在强调要针对人,以人为中心。甚至有一些治疗手段,实际上也是以人为中心,它要调动的是整个人体。例如,免疫治疗是西医的典型治疗手段,但是免疫治疗可能就涉及到除了肿瘤本身,还要与肿瘤的微环境相关,要与患者的个人系统相关,甚至肠道微生物也要相关,所以它比较强调整体观的发展。

未来,我认为中医与西医应该除了在各自的发展方面要汲取对方的智慧外,在治疗患者方面也应该共同携手,为患者服务。传统的几千年中医智慧,再结合西医的精华和技术,我们未来可能会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来帮助肿瘤诊疗。




肿瘤界:了解到您和卢教授其实很早就开始探索这方面的融合,而且牵头做了相关的乳腺癌中西结合方面的指南,您给我们分享一下这是一本什么样的指南?


马飞教授:其实,最早我们做指南,理论上出现比较多的是西医指南,因为做西医指南相对比较容易一些,因为很多都是有因果关系的,某个基因突变用了某个药物,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得出了某个结论,大家也都容易理解,所以在西医中比较容易达成共识。而中医更多的是强调辨证施治,更多的是个体化的治疗,所以要达成一个共识相对会比较难。但是这些年我们越来会发现,随着西医从中医学到一些理念和智慧以后,中医也在吸取西医的一些精华,逐步向规范化方向去发展。因为再厉害的中医全国就那么几位,但是老百姓有多少亿人。这种情况下,基于共同的目标,中医与西医都希望能够在规范化的道路上往前迈一步,那么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跟卢教授共同希望在中西医结合这种方向上,用规范和指南这样一个方式来进行推进。




肿瘤界:那听下来,这本中西医结合的指南临床规范来之不易,请问卢教授,在这本指南里提到的临床路径和我们通常看到西医类的有什么不同? 


卢雯平教授:我们一起联手全国几十位乳腺癌中西方面的专家来编的这个指南,这个路径是一个最基本的中西融合路径。原来我们中医会分很多派,易经派、经方派、伤寒派、温病派、易水派,还有汇通派。

西黄胶囊是我们在这个指南中推荐作为早期巩固治疗的一个非常有效的中成药,当然还有很多别的中药,但它是最重要的一个。西黄胶囊实际上具有非常长久的历史,它是来自于《外科证治全生集》。书中有很多的方子在临床中非常广泛的使用,西黄胶囊就是其中之一。西黄胶囊完全按照犀黄丸的比例组成,但是它的剂型有所改良,改良成胶囊更便于临床的使用和临床患者的服用。

汇通派就是中西汇通派,一开始我把我自己也归到中西汇通,但是今天我在想我们以后也可以叫融合派,体现融合。在我们整个乳腺癌的治疗过程中,它是全方位的中西融合。疾病期中医怎么与西医配合?中医就解毒增效,疾病期治完了以后,因为乳腺癌它已经归入慢病管理范畴,就到了慢病阶段。慢病阶段中医也有巩固加强治疗阶段,还有晚期的抢救姑息治疗阶段,中医在不同的阶段疾病期,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毒副反应的处理,包括患者的精神、疲乏,其中都能够贯穿中医理念,和西医融合在一起。




肿瘤界:能否举例说明,哪类画像的患者最后应该按照这条路径来治?


卢雯平教授:例如一个乳腺癌患者到了慢病期,也许经过了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如果她要再继续内分泌治疗,到了这个阶段中医怎么来治疗?首先给她辨证,采用中医的辨证论治。

我们要看看她的舌、脉、症状,既往的治疗,包括她的乳腺癌的分子分型、分期,这些所有都是她的证据,是中医来辩证的证据。经过她这么多证据以后,再看把她辨为哪一个症。例如,把她辨成瘀毒内结的,有血瘀,因为肿瘤气滞、血瘀、痰凝,最后形成肿瘤,这是传统中医认为的,我把它辨症成一个瘀症,但是还有毒症,为什么会有毒,什么叫毒,实际上就是恶性的,有侵袭性、传染性、难治性,这都具有毒的特点。所以肿瘤实际上特别具有毒的特点,所以她辨成瘀毒内阻。

针对瘀毒内阻,可能用一些活血化瘀的中药,加一些清热解毒的中药,以毒攻毒的中药。中成药我们也会有所推荐,例如,西黄胶囊、平消胶囊,这些药都是还是可以用的。我们在巩固期,既有辨证论治,也有一些中成药。因为中成药也都是经过多少年的智慧而得出来的,推广了中药,也是推广了中国的文化,所以我们在指南中专门还有一些中成药的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