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科资讯 > 详情
马飞教授:健康中国战略规划下的肿瘤生育学发展
浏览量:205     发布者:肿瘤界     时间:2025-04-03

2025年3月28-30日,由中国癌症基金会、琼海博鳌肿瘤创新研究院、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北京妇产学会联合主办,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承办的“2025肿瘤健康管理大会暨健康中国癌症防治首席专家论坛、分子肿瘤学全国重点实验室学术论坛”在北京成功举行。


本次大会上,我国首个“肿瘤生育力保护联盟”正式成立,并发起了“早发乳腺癌防治与生育健康工程”。大会主席、联盟发起人之一、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马飞教授分享了“健康中国战略规划下的肿瘤生育学发展”的学术报告。“肿瘤界”基于马飞教授演讲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乳腺癌是肿瘤诊疗新模式探索的“试验田”


当前全球肿瘤防控形势十分严峻,据WHO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新发癌症病例约1998万例,死亡病例约974万例。我国作为人口大国,肿瘤防治任务尤为艰巨。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肿瘤新发病例和死亡人数均居全球首位,且目前我国癌症死亡在全因死亡中仍呈上升趋势。面对这一重大公共卫生挑战,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到2030年,实现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15%的目标,同时构建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体系。为此,广大肿瘤从业者在加强肿瘤规范化建设、完善肿瘤质控体系方面做了许多建设工作。目前已在乳腺癌规范化诊疗试点基础上,构建了覆盖17种常见恶性肿瘤的以质控指标为抓手的全国肿瘤规范化诊疗体系。此外,2024年肿瘤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被纳入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国考")体系中,这也为公立医院的高质量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但是我们不能止步于现有成绩,而是需要持续推动肿瘤诊疗的进步,响应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号召,切实履行“全生命周期维护人民健康”的神圣使命。为此,我们需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优化诊疗模式。


在整个肿瘤防控历史上,乳腺癌多次被作为诊疗模式探索的试验田。乳腺癌在筛查、手术、放疗、内分泌治疗及靶向治疗中始终发挥着示范引领的作用。当前乳腺癌的诊疗模式是由外科、内科、放疗科、影像科、病理科、超声科共同组成的以疾病为核心的多学科综合诊疗模式(MDT,multidisciplinary team)。然而,随着治疗手段进步,乳腺癌患者生存质量问题日益凸显,包括老年患者群体的心血管事件、骨质疏松;年轻患者群体精神抑郁、长期生育需求;治疗相关并发症子宫内膜增厚等。针对这些痛点,我们提出在MDT的基础上,构建以患者为中心的全方位、跨学科管理的诊疗模式(IDT,Interdisciplinary Teams)。这个模式需要更多交叉融合的新型学科共同参与,包括肿瘤心脏病学、肿瘤呼吸病学、肿瘤内分泌学、肿瘤生育学、肿瘤营养学、肿瘤遗传学等。


马飞图1JPEG.jpg

乳腺癌全方位健康管理模式


年轻乳腺癌患者的生育困境


随着乳腺癌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以及诊疗技术的进步使5年生存率不断改善,越来越多的年轻患者在关注疾病预后的同时亦关注乳腺癌治疗后对生育功能的影响。数据显示,超过50%年轻患者有主观生育需求,但妊娠率仅不到5%!其原因包括多方面:主观上患者担心复发/遗传,客观上化疗导致卵巢早衰/功能异常、长期内分泌治疗延误最佳生育年龄、肿瘤领域下辅助生育技术存在局限等。


生育是否影响乳腺癌患者生存?一项对14项研究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患病后未妊娠的乳腺癌患者相比,患病后妊娠的患者死亡风险降低约41%(PRR=0.59;95%CI:0.50,0.70)。另一项纳入518例年轻乳腺癌患者(≤42岁)的POSITIVE研究证实,年龄是影响患者妊娠是否成功的唯一因素,且因妊娠暂时中断内分泌治疗不增加乳腺癌事件(乳腺癌事件:定义为局部、区域复发、远处转移或新发对侧浸润性乳腺癌)。


乳腺癌是否会遗传?肿瘤是一种多基因、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疾病,它并不是单基因遗传疾病。所以真正的由遗传所致的肿瘤占比极低,以乳腺癌为例,有家族史占20%左右,而真正携带易感基因突变的仅占5%左右。因此,不能因5%的遗传性肿瘤风险而否定95%患者的生育需求。事实上,针对遗传性肿瘤患者,通过采用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能够有效地筛选胚胎,避免遗传学缺陷向子代传递,真正实现孕前优生。因此,即便是5%的遗传性肿瘤高风险人群,其生育需求亦可获得科学保障。


化疗损害卵巢功能。化疗对卵巢储备功能的影响是深远的,尤其是环磷酰胺对卵巢的损害巨大。化疗可导致闭经(指化疗后连续3个月无月经,卵巢功能损害使患者暂时性或永久性闭经),且后续月经恢复也并不代表生育能力完全恢复。如何在不影响疗效的前提下探索去环磷酰胺方案,值得我们共同努力深入研究。


内分泌治疗损害妇科健康。他莫昔芬可能引发子宫内膜增厚甚至癌变,促排卵药物可能导致卵巢囊肿和盆腔粘连,这些都会直接影响生育能力。不仅如此,长期内分泌治疗往往使患者错过最佳生育年龄。


建立肿瘤生育力保护联盟势在必行


2019年我国首部《年轻乳腺癌诊疗与生育管理专家共识》发布,该共识提出了一套完整的诊疗与生育管理流程,可简单总结为“越早越好,再晚不晚”。即治疗前完成生育力评估与保护,通过卵子冷冻、胚胎冷冻或卵巢组织冻存等技术预留生育机会。即使在化疗后仍可求助专业团队重建生育力。


马飞图3JPEG.jpg

诊疗与生育管理流程


马飞图4JPEG.jpg

乳腺癌生育力保存策略


然而,当前肿瘤患者在寻求生育力保存治疗时存在痛点。

  • 生殖中心层面:生育力保存项目不为患者所知;缺乏多学科协同的患者管理机制;跟患者沟通后实施率低。

  • 肿瘤医院层面:肿瘤医生易忽略患者生育需求;肿瘤医生对生育力保存不甚了解;多数肿瘤医生没有精力学习生育力保存方面的知识。

  • 肿瘤患者层面:对生育力保存缺乏认知和了解;骤然面对疾病冲击,患者难以第一时间为之后的生育做准备;肿瘤病情需尽快医治,缺乏直接快速的生育力保存转诊渠道。


所以,实现患者在肿瘤科和生殖学科的转诊是推动生育力保护的关键节点。

  • 肿瘤患者层面:加强患者教育;为患者提供沟通渠道。

  • 肿瘤医院层面:关注患者的生育需求;建议有需求的患者尽快前往生殖中心进行生殖咨询。

  • 生殖中心层面:呼吁提供“绿色通道”接诊肿瘤患者;与肿瘤科进行MDT讨论,提供安全、及时、高效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肿瘤生育力保存需要生殖专家和不同学科的肿瘤专家密切协作,在此基础上,为使全国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肿瘤生育力保存应建立肿瘤学科与生殖学科共同协作、共同联动的联盟机制。其中,数据库的建立是肿瘤生育力保存联盟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际范围内较为成熟的AOFR数据库是由肿瘤专家、生育专家、患者随访三个部分组成。只有通过建立真正完善的数据库,才可能有助于未来国家政策的制定,为学科发展提供方向。


马飞图5JPEG.jpg

AOFR数据收集组成部分


令人欣喜的是,依托国家妇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由乔杰院士牵头,马丁院士、黄荷凤院士和陈子江院士联合发起的中国生育力保存联盟(China Alliance for Fertility Preservation)也在肿瘤患者生殖储备库信息系统方面做了部署。在这个登记库的基础上,期待中国生殖学科与肿瘤学科共同合作完善肿瘤病例、生殖中心生育力保存病例与生育力保存数据库,推动学科发展。


肿瘤生育力保护工作是一项需要各界共同参与的全民健康工程。我们通过早发乳腺癌防治与生育健康试点工程率先推动肿瘤生殖学的发展,进一步推动将生育健康纳入到肿瘤健康素养提升的行动中。值此2025年全球妇女峰会在京举办之际,以实际行动为妇女健康发展注入信心与力量。让我们以今日之共识践行"聚焦癌症生存,跨越学科之界"的大会精神,共筑“健康中国2030”的宏伟蓝图!


专家简介


马飞.png


马飞 教授


  • 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治疗中心主任

  •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协和医学院长聘教授

  • 分子肿瘤学全国重点实验室PI、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

  • 肿瘤智能化医疗器械研究与评价联合实验室负责人

  • Cancer Innovation主编

  •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副主编

  • 健康中国研究中心癌症防治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 国家肿瘤质控中心乳腺癌专委会副主委兼秘书长

  • 中国乳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规范委员会秘书长

  • 国家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专委会秘书长

  •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委会副主委

  • 中国抗癌协会整合肿瘤心脏病分会副主委

  • 中国抗癌协会标准建设委员会秘书长

  • 中国药师协会肿瘤专科药师分会副主委

  • 博鳌肿瘤创新研究院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