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有料、有用,肿瘤界100秒是一档利用碎片时间了解肿瘤学的科普音频,每期2~3个知识点,轻松了解肿瘤学知识,挖掘知识背后的奇闻逸事,让知识鲜活。
跟随肿瘤界,听点肿瘤学。大家好,这里是肿瘤界100s,我是主播李静。 近期,我看了一则陈洁教授的朋友圈。 她提及了一种相对罕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Merkel细胞癌。她说Merkel细胞癌是一种“非常有意思的皮肤原发神经内分泌肿瘤,有独特的致癌机制,导致它成为神经内分泌肿瘤家族里难得的免疫热肿瘤。” Merkel细胞这个名字一听就是个发现者命名的细胞。的确,最早是由一位德国的解剖学家德里希·默克尔发现的,最早把它命名为“触摸细胞”[1]。因为这个细胞是管轻触觉的,比如咱们的指尖能够感觉到轻微的压力变化就离不开Merkel细胞。 因为啊,Merkel细胞是从上皮细胞分化而来的,兼具有神经和内分泌两种属性。Merkel作为压力感受器,与神经末梢相连,构成了merkel-神经复合体,把机械力刺激转化为电化学信号,这是神经属性;复合体中间传输的介质是血清素,学名5羟色胺(5-HT),也就是抑郁患者大脑中影响幸福和快乐感觉的神奇分子。咱们的Merkel细胞也能合成、储存和释放血清素,在压力作用下,将血清素释放到相关的神经末梢。 说个题外话,Merkel细胞和肠嗜铬细胞占了人体血清素合成总量的95%[2],而大脑中的血清素只占2%,因为血清素无法通过血脑屏障,外周的和颅内的血清素可以说是两套系统。这个知识点刷新了我的认知。 此外,Merkel细胞的内分泌属性是因为它具有一种能力:即胺前体摄取与脱羟,简称APUD,正因为有这种本事,它才能造出5羟色胺,具体来讲,这个过程就是先摄取5-羟色氨酸,然后脱羟变成5羟色胺[3]。 这下你明白Merkel细胞为什么叫神经内分泌细胞了吧。 从上面对Merkel细胞的作用描述,我们可以看到它是一种精细感受细胞,从脊椎动物出现以后,越来越需要精细化的感知,比如鳄鱼在水中捕猎就需要精细的感知水的震动。所以高级动物的皮肤就慢慢进化出能够感知精细活动的Merkel-神经复合体。甚至,默克尔细胞并非只存在在皮肤组织中,口腔牙龈、黏膜中也有默克尔细胞[4],1999 年,甚至在食道中也发现了Merkel细胞。 时间关系,我们明天继续Merkel细胞癌之旅。 本期100s就到这里了,我是李静,感谢您的收听,我们下期见。 本期特邀审核专家 陈洁 教授 主任医师 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神经内分泌肿瘤多学科首席专家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神经内分泌肿瘤中心主任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头颈及神经内分泌肿瘤内科主任 欧洲神经内分泌肿瘤学会 (ENETS) 顾问委员会委员 欧洲肿瘤内科学会 (ESMO) 神经内分泌及内分泌肿瘤学组委员 国际神经内分泌肿瘤联盟 (INCA) 医疗顾问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神经内分泌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神经内分泌肿瘤学组 (CSNET) 组长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激素与神经内分泌肿瘤学组副组长 中国医师协会胰腺病分会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 (CSCO) 罕见肿瘤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理事 上海市抗癌协会常务理事 Tournal of Neuroendocrinology高级编委 Journalof Pancreatology 编委 中国癌症杂志编委 最早是由一位德国的解剖学家德里希·默克尔发现的,最早把它命名为“触摸细胞”: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erkel_cell Merkel细胞和肠嗜铬细胞占了人体血清素合成总量的95%: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erkel_nerve_ending 这个过程就是先摄取5-羟色氨酸,然后脱羟变成5羟色胺: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PUD_cell 口腔牙龈、黏膜中也有默克尔细胞: 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u87-SJxoEJu6LL9TJzd50nmc0EFGpJ0M8iQaOyUz5OrhPvSy47ngTCEzZr2HIJCZwJrA8ZdvpP-&uniplatform=NZKPT那么,什么是Merkel细胞呢?
既然是管触觉的,那为什么Merkel细胞叫神经内分泌细胞,而不是神经细胞呢?
参考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