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肿瘤界动态 > 详情
肿瘤防治宣传周丨田艳涛教授:狙击胃癌"癌前病变"——从精准筛查到阻断干预
浏览量:238     发布者:肿瘤界     时间:2025-04-19

2025年4月15-21日是第31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值此之际,“肿瘤界”特邀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田艳涛教授,为大家解读胃癌防治的“关键窗口期”——癌前病变。


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这些“癌前预警”离胃癌有多远?哪些人必须做胃镜?癌前病变必须切除吗?......田艳涛教授聚焦胃癌癌前病变,带来从精准筛查到阻断干预的全周期管理策略,为公众破解 "癌前病变是否必然癌变"" 如何科学应对 " 等核心谜题。




肿瘤界:田教授,很多人胃镜检查发现“萎缩性胃炎”或“肠上皮化生”,医生说是“癌前病变”,这是什么意思?这些病变一定会发展成胃癌吗?


田艳涛教授:“癌前病变”是指比正常组织更容易发展为癌症的病理状态,它本身还不是癌,但有向癌转化的潜力,就像是“癌变的预警灯”。在胃癌中,我们常说的癌前病变,主要包括四类: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腺瘤性息肉。

不过,癌前病变并不意味着一定癌变。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发展成胃癌。有些人病变几十年也不变化,但也有人短期内快速进展。所以我们要通过筛查、评估风险等级、分层管理,对于高风险人群早发现、早干预,才能阻止真正的胃癌发生。




您强调“病理是金标准”,但胃镜让人望而生畏。普通人该如何判断自己是否需要做胃镜?CACA指南建议哪些人群必须定期筛查?有没有更便捷的初筛方法?  


胃癌的癌前病变往往没有明显症状,早期发现的关键在于科学筛查。虽然“病理是金标准”,但胃镜作为主要手段常让人望而却步。其实,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立刻做胃镜。CACA指南建议,45岁以上,且符合以下任一情况者应定期胃镜筛查:比如生活在胃癌高发区、感染幽门螺杆菌、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息肉、术后残胃等病史,或有胃癌家族史、长期高盐饮食、吸烟、重度饮酒等高危因素。

对于暂不便做胃镜的人群,也可以先通过血清胃功能三项(PGI、PGII、G-17)联合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测进行初筛,或者做一个碳13或碳14呼气试验,无创、准确度高,是目前临床上最推荐的幽门螺杆菌检测方式。若筛查结果异常或属于高风险人群,建议尽早进行高清染色内镜检查并取病理活检,以明确是否存在癌前病变,从而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查出萎缩性胃炎或幽门螺杆菌感染后,有些人吃药治疗,有些人只是定期复查。CACA指南对不同的癌前病变有哪些针对性的干预建议?


不同类型的癌前病变,处理策略是不一样的。我们主张“分级管理,精准干预”,CACA指南也给出了非常明确的建议。

首先是幽门螺杆菌感染(Hp),一旦发现,无论是否有症状,都建议尽早根除。Hp感染不仅是胃癌的重要致病因素,还会推动慢性胃炎、萎缩、肠化生的进展。根除Hp有助于改善炎症、延缓病变。现在推荐使用铋剂四联方案,疗效好、耐药风险低。

针对萎缩性胃炎和肠上皮化生这类病变目前主要是密切随访为主,定期复查胃镜,结合病情决定是否干预。日常生活上,也需要调整饮食、戒烟限酒、避免高盐腌制食物等。

异型增生(上皮内瘤变)这类属于直接癌前病变,处理更为积极:对于高级别异型增生,或内镜下可见病灶的低级别异型增生,推荐行内镜治疗(如ESD/EMR);对于内镜活检提示异型增生,但镜下未见病灶的情况,建议尽快做高清染色内镜或放大内镜重新评估。

腺瘤性息肉具有癌变风险,一旦发现就应通过内镜切除。切除后需在1年内复查胃镜,评估是否有复发或遗漏病灶,尤其是有胃癌高风险因素的患者,建议每年复查一次。




对于已经存在癌前病变的患者,日常生活中该如何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是否需要长期服药?


胃癌前病变或者胃癌,其实大部分是“生活方式病”。我们建议:

1)   戒烟、限酒、避免高盐腌制食物;

2)   增加新鲜果蔬摄入,补充优质蛋白;

3)   保持规律作息,减少情绪压力;

4)   幽门螺杆菌治疗完成后要复查是否转阴。

不是所有患者都要长期服药,但规律随访、良好生活习惯、控制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是预防病变进展的关键。




如果查出癌前病变,应该多久复查一次胃镜?复查时除了看病变范围,还需要关注哪些指标?CACA指南对随访频率和项目有哪些具体建议?


这个问题非常关键。癌前病变并不是“一查了之”,而是一个需要动态随访、分级管理的过程。根据《CACA癌前病变指南》,我们对常见几类胃癌癌前病变都有明确的随访建议。

第一类是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这是最常见的癌前病变之一。我们通常使用OLGA分期来评估癌变风险——

1)   0期和Ⅰ期的风险较低,可以每3年复查一次胃镜;

2)   如果是Ⅱ期,加上年龄>45岁或有胃癌家族史,也建议1~2年复查;

3)   对于Ⅲ/Ⅳ期萎缩性胃炎,癌变风险显著升高,发病率每千人年甚至超过40,必须每1~2年胃镜监测一次,而且建议同时评估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

第二类是肠上皮化生(IM)

1)   轻中度(OLGIMⅠ/Ⅱ期)可以每2~3年复查;

2)   重度(OLGIM Ⅲ/Ⅳ期)需每1~2年定期胃镜随访,合并家族史则更应警惕。

第三类是异型增生,特别是重度异型增生,是癌变风险最高的一类:

1)   如果已经接受了内镜治疗,需要在3~6个月内复查胃镜确认是否复发;

2)   未处理的低级别异型增生,建议每6个月使用高清染色内镜监测;

3)   若边界模糊或病灶不典型,即便是低级别,也要每年复查并考虑尽早治疗。

第四类是腺瘤性息肉,这类病变一经发现就应切除。术后1年要复查胃镜,评估是否复发,检查是否还有遗漏的新息肉,并确认是否仍有幽门螺杆菌感染。




专家介绍

1-1.png


田艳涛 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病区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院学术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胃癌、胰腺癌的外科临床及基础研究。兼任中国抗癌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抗癌协会科普宣传部部长、中国抗癌协会科普委员会执行主任、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防治科普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肿瘤质控中心胃癌质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胃癌质控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医学科学普及分会会长、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和北京市健康科普专家等职务。担任World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世界华人消化杂志》和《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副主编,主持1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课题,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出版科普图书10余部,《胃,你好吗》已销售6万册,并翻译成俄罗斯语、英语等多语种,沿“一带一路”国家传播。曾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科普奖、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普及奖、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科普、“典赞·2022科普中国”十大科普人物、国家图书文津奖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