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肿瘤界,听点肿瘤学。有趣、有料、有用,肿瘤界100秒是一档利用碎片时间了解肿瘤学的科普音频,每期2~3个知识点,轻松了解肿瘤学知识,挖掘知识背后的奇闻逸事,让知识鲜活。
跟随肿瘤界,听点肿瘤学。大家好,这里是肿瘤界100s,我是主播李静。
栏目第四期我们讨论了肿瘤的神经依赖性,近期,nature又发表了一篇报道,描述了胶质瘤“操纵”大脑神经回路,从而影响认知功能,刷新了我的认知。
我们既往认为,胶质瘤搞破坏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
1.浸润、压迫相邻脑组织,导致物理损伤
2.诱发肿瘤周围的肿胀
3.肿瘤新生血管“盗取”正常脑组织的血供
报道指出,除了上述简单粗暴的方式,胶质瘤可以“吸引”神经元树突长进肿瘤组织,这样就能“接收”到正常神经元的信号,改变大脑的连接结构。
研究人员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呢?
原来,脑外手术在切除肿瘤过程中需要患者维持相对清醒状态,患者被要求看一些图片,并说出图中物品的名称,以免切除正常组织,大脑的表面电活动在手术期间被记录下来。研究者观察这些记录发现,即使肿瘤区不在大脑负责语言的区域,但也表现出任务相关的电活动,也就是肿瘤并不单纯是“胶质”,更像是寄生了正常神经的胶质瘤。
这个现象也再次证明了肿瘤的神经依赖性,要生长,得有生长信号。按照报道的原话说,这叫“利用了神经元的可塑性”。
什么是可塑性?
大脑就是860亿神经元的连接,任意两个神经元突触相连就是最基本的信息传递单元,我们的思想、行为、情感和记忆都存在于由突触介导的电化学信号的网状结构中。但这些连接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断开可嫁接的,这种现象的学名就叫作神经可塑性(neuroplasticity)。
胶质瘤就是通过勾搭正常的神经元,利用这种诱导的神经可塑性的能力使胶质瘤能够获得神经信号并增殖。 甚至意识思维以及通过言语机制产生的心理活动似乎也会促进肿瘤发生,看来不止心电感应,还有“心瘤感应”。
今天的新闻刷新您的认知了没?
本期100s就到这里了,我是李静,感谢您的收听,我们下期见。
source: https://doi.org/10.1038/d41586-023-01387-1
编辑:Joy 审核:叶文洁 出品:肿瘤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