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视频中心 > 详情
马军教授专访|革新内容、强化MDT,共筑患者治疗新篇章
浏览量:56     发布者:肿瘤界     时间:2024-10-11

前 言


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淋巴瘤专家委员会、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白血病专家委员会和北京慢性病防治与健康教育研究会组织编写的《多发性骨髓瘤骨病临床诊疗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于2024年9月26日在第27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暨2024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学术年会期间盛大发布,旨在为多发性骨髓瘤骨病的多学科临床诊疗提供了更为科学、权威、客观、实用、合理且规范的指导性文件。


《肿瘤界》诚邀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马军教授进行专访,就《指南》制定背景、核心要点,以及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等方面进行深入分享,为广大读者带来深度解析和前沿视角。




肿瘤界:作为这一重要指南的主要引领者和推动者,请您分享一下,相较于以往的版本,本次指南在内容或指导原则上有哪些显著的革新?


马军教授:多发性骨髓瘤骨病(MBD)的临床特征为骨痛,常为疾病的首发症状和患者就医的主要原因之一,1/2~2/3的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因骨痛就诊。骨痛部位以腰骶部最为常见,其次是胸背部。早期疼痛较轻,可为游走性或间歇性,易被误认为"风湿痛"、神经痛;后期疼痛较剧烈,活动、负重或咳嗽时加重。部分患者可无骨痛症状,仅在骨骼X线摄片时发现有骨质破坏。MBD既往主要依据X线诊断,误诊率曾高达70%以上,如今通过CT、MRI和PET-CT等检查手段虽降至约40%,但部分MBD相关科室的医生对其认识仍显不足。近十年,MM的新型药物治疗发展迅速,患者生存期得以延长。然而,临床医生对MBD治疗的规范性尚需加强。

为了推动临床诊疗规范化进展,我们从2011年起定期出台相关指南/共识:2011年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与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制定了《多发性骨髓瘤骨病诊治指南(2011版)》,2016年国际骨髓瘤基金会中国多发性骨髓瘤工作组外科治疗专家委员会制定了《多发性骨髓瘤骨病外科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1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指南工作委员会制定了《多发性骨髓瘤骨病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21》,2022年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与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制定了《中国多发性骨髓瘤骨病诊疗指南2022》,有力推动了我国MBD的规范诊疗。近年来,随着MBD领域的诊疗发展,以及对于多学科协作模式和MBD的全程管理的强调,MBD的治疗方案得以优化。为此,我们于今年组织全国专家对《多发性骨髓瘤骨病诊治指南(2011版)》的相应内容进行了更新,编辑完成《多发性骨髓瘤骨病临床诊疗指南(2024版)》以更好地指导MBD诊疗的临床实践。



肿瘤界:骨靶向药物双膦酸盐在MBD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请您谈谈双膦酸盐为MBD患者带来哪些具体获益,并简要介绍下双膦酸盐特别是第三代双膦酸盐的治疗建议?


马军教授:骨靶向药物是一类旨在缓解因骨转移引起的骨相关事件(SREs)药物的总称,目前主要包括双膦酸盐类药物和 RANKL 抑制剂。双膦酸盐类药物目前已发展至第三代。第一代不含氮的双膦酸盐以氯屈膦酸为代表;第二代含氮双膦酸盐以帕米膦酸钠为代表;第三代双膦酸盐延长了侧链,药物活性进一步增强,如加入环庚胺衍生的因卡膦酸二钠,相比前两代,除减轻症状、延长骨病患者获益外,还可显著降低高钙血症风险、提升骨密度、改善骨代谢,比如因卡膦酸相比其他第三代双膦酸盐,在结构上创新引入具有抗炎功能的秋水仙碱母核基团,其发热、肾毒性及下颌骨坏死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



肿瘤界:请您谈谈骨靶向药物双膦酸盐和地舒单抗规范化应用的治疗建议以及不良反应的管理?


马军教授:对于双膦酸盐治疗多发性骨髓瘤骨病规范性运用,《指南》进行了明确表述:(1)初诊治的MM应静脉注射双膦酸盐和/或皮下注射地舒单抗,无论骨病状态如何;(2)双膦酸盐和地舒单抗起始治疗间隔:每4周1次;(3)双膦酸盐每月一次之治疗至少持续12月,12月后达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ery good partial response,VGPR)或以上疗效可考虑2~3个月1次的治疗间隔,总疗程满2年;若12个月仍未达到VGPR,则需持续每月应用双膦酸盐直至疗效达到VGPR或以上,然后可以考虑降低给药频率或停用。



肿瘤界:《指南》中详细阐述了多学科管理,请您简要阐述强化多学科间的协同合作与交流(MDT),对于全面优化MBD治疗体系的重要性?


马军教授:MBD可表现为骨痛甚至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因此患者可就诊于骨科、肾内科、心内科、风湿免疫科、疼痛科、血液科等,正因就诊科室多,患者的及时诊断面临着诸多困难如误诊、漏诊等。因此,MBD无论诊断、治疗、有效控制及管理都需多学科协作,组建以患者为中心,血液科牵头,多学科专家组为依托的MDT模式,确保实现MBD患者的治疗目标,包括:①缓解疼痛,降低血钙,改善生活质量;②治疗和预防SREs;③控制肿瘤进展,延长生存期等。



专家简介


1-1.png


马军  教授


  • 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所长

  •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监事会监事长

  • 亚洲临床肿瘤学会副主任委员

  •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白血病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 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与继续教育中心淋巴瘤专科建设项目专家组组长

  •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总编辑

  • 原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主任委员

  • 原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副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