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已成为全球第二大人口死亡原因,其中癌痛作为癌症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却常遭忽视。癌痛管理是癌症患者综合管理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癌痛诊治水平对保障癌症患者生命健康具有重要意义。近日,由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主办的“癌痛全程管理专家共识”研讨会上,《NCCN成人癌痛指南(2024.v2)中文版》(以下简称“指南”)正式发布,为我国癌痛控制的临床实践引入了宝贵的国际先进理念与最新指导。
2024年10月21日至27日为“中国镇痛周”,值此之际,“肿瘤界”诚挚邀请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王永教授进行专访,就当前中国癌痛诊疗的现状、指南更新要点以及对我国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等方面进行深入分享,为广大读者带来深度解析和前沿视角。
肿瘤界:王教授,您如何看待当前中国癌痛诊疗的现状?在推进癌痛诊疗规范化管理的进程中,我国面临哪些主要的挑战和问题?
王永教授:目前,中国在癌痛的诊疗方面存在诸多挑战。首先,癌痛患者的就诊比例明显偏低。根据前期的调查数据显示,普通疼痛患者在疼痛出现后的一周内大多数会选择就诊,而相比之下,癌痛患者在症状出现后的第一个月内就诊的比例仅为28.2%,这表明癌痛患者的就诊意愿或机会远低于一般疼痛患者。其次,接受规范化诊疗的癌痛患者比例也很低。据2012年至2015年的调查数据,仅有10%-11%的癌痛患者接受了规范化的治疗。不过,得益于过去近十年间对癌痛规范化病房的建设和推广,这一比例已提升至18%-20%。尽管如此,与发达国家的标准相比,我国在癌痛规范化诊疗方面仍有较大差距。
整体来说,无论是从癌痛患者的就诊率还是规范化诊疗的比例来看,当前我国癌痛诊疗的整体水平仍有待提高。
肿瘤界:您作为《美国国家癌症综合网络(NCCN)临床实践指南:成人癌痛2024.v2(中文版)》的主译专家,能否简要分享本次指南更新的主要内容和亮点?这些更新将如何影响我国癌痛管理的临床实践?
王永教授:2024年v2版的NCCN成人癌痛指南的主要更新集中在三个关键领域:
首先,在定义方面进行了更新。此前,“Cancer Pain”一词的中文翻译存在差异,部分将其译为“癌症相关性疼痛”,而另一些则译作“癌性疼痛”。此次指南明确指出,无论采用“癌症相关性疼痛”还是“癌性疼痛”的定义,二者均可互换使用。
其次,关于早期治疗策略,2024版指南强调了早期姑息治疗的重要性。与以往版本不同,新版指南特别推荐癌痛患者应尽早接受姑息治疗,这一调整被视为本次更新中的一个重要变化。
最后,在药物及治疗方法上的进展也是本次更新的重点之一。特别是在药物治疗领域,新型阿片类药物复合制剂的出现,如阿片类与纳洛酮药物的复合制剂等,不仅丰富了治疗选择,还促进了癌痛管理的进一步规范化。这些新型复合制剂的研发与应用,对于改善癌痛患者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指南的更新对于我国癌痛管理的临床实践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指南的更新对我国早期癌痛患者的诊疗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传统观念中,姑息治疗往往被视为晚期患者的专属方案,而指南的更新则倡导在早期阶段即对癌痛患者进行更为积极的干预。这一转变有望使更多癌痛患者在病程早期便能获得有效治疗,从而广泛惠及广大患者群体。
其次,新型阿片类复合制剂的研发也对癌痛规范化治疗的整体进程产生了重要推动作用。
肿瘤界:癌痛诊疗往往需要多学科团队的紧密合作。您认为,在当前医疗体系下,如何强化肿瘤科、疼痛科、心理科等多学科团队协作,以构建更健全的癌痛管理体系?
王永教授:当前,多学科合作(MDT)在癌痛管理领域主要体现在以下三大方面:
专家简介
王永 教授
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疼痛科副主任, 硕士生导师
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与继续教育疼痛医学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癌痛全程管理项目组执行组长
NCCN成人癌痛指南中文版主编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疼痛分会秘书长、癌痛学组组长
北京医师协会疼痛医师分会常务委员
主持及参与国自然等科研基金16项
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三项
发表 SCI论文26篇,多个疼痛及转化医学相关SCI杂志编委及审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