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抗癌协会食管肿瘤整合康复专业委员会组织编写的《食管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临床应用全程管理专家共识》成功发布,为我国食管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临床应用全程管理规范化、系统化、标准化提供重要依据。
肿瘤界特邀河南省肿瘤医院陈小兵教授深入剖析指南精髓,探究消化肿瘤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展望食管癌及消化肿瘤治疗的未来趋势。
Q1:由您牵头的《食管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临床应用全程管理专家共识》已经成功发表及出版。您能否详细阐述一下该共识所提及的全程管理具有哪些特点?对临床实践有哪些具体的指导意义?同时,请您进一步谈谈全程管理与当前热门的精准治疗理念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区别与联系?
陈小兵教授:全程管理与精准治疗是相互促进、相互配合的。食管癌全程管理是建立对患者从预防到治疗的一体化管理模式,为患者提供流程化、个体化、全程化、延伸化和远程化的全方位健康管理服务,涵盖了治疗的整个周期,包括治疗前、治疗中及治疗后。
精准治疗侧重于根据患者的基因、生物标记物等生物学特征,患者的年龄,心、肺、肝、肾脏器功能等,进行个体化治疗,主要关注治疗方案的精准制定和实施。
在本《共识》中提到的生物标记物(如PD-L1表达、MSI、TMB等)正是为了实现精准治疗而引入的重要工具。通过检测这些生物标记物,我们可以更准确地预测患者对免疫治疗的反应和生存获益情况,从而制定更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Q2: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PD-1抑制剂、PD-L1抑制剂等),在食管癌治疗中取得了哪些重要突破?应该如何选择合适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与免疫治疗相比,靶向治疗在食管癌治疗中有怎样的发展?
陈小兵教授:近年来,以PD-1/PD-L1为代表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全面布局食管癌领域,从二线治疗到一线治疗,甚至到围术期的术前术后治疗,从单药方案到联合策略,彻底改变了晚期食管癌的治疗格局。全新的治疗格局中,国内自主研发的创新药物也正在国际舞台中展现更大影响力。其中恩沃利单抗,作为全球首个获批的皮下注射型肿瘤免疫治疗PD-L1抗体药物,已在晚期实体瘤的治疗中初步显示出其抗肿瘤的潜力。其最大的特点是皮下注射,方便使用,患者依从性更佳。
作为中国首个泛瘤种适应证(MSI-H/dMMR)免疫治疗药物,恩沃利单抗单药治疗既往接受至少一线标准治疗失败的 MSI-H/dMMR 晚期实体瘤疗效显著,由沈琳教授牵头的恩沃利单抗治疗二线以上MSI-H/dMMR实体瘤的单臂、国内多中心II期研究结果显示,截至2022年2月28日,研究者评估经确认的客观缓解率(ORR)为47.6%, 24个月DOR率为82.2%。103例受试者的中位PFS为16.6个月。中位 OS 均未达到,12个月OS率在晚期结直肠癌、晚期胃癌、其他实体瘤和所有人群中分别为72.9%、83.3%、75.0%和74.6%,所有人群的24个月OS率为66.5%。一项II期临床试验探究15例恩沃利单抗联合FOLFOX作为晚期胃癌/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患者一线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显示,经研究者评估确认的客观缓解率(ORR)为60%(未确认的ORR为73.3%),66.7%的缓解者处于稳定状态,中位总生存期未达到,6个月的总生存率为87.5%。
因此本共识将恩沃利单抗、帕博利珠单抗、斯鲁利单抗、替雷利珠单抗、特瑞普利单抗用于不可切除或转移性MSI-H/dMMR成人晚期实体瘤患者的Ⅰ级推荐。
与免疫治疗相比,靶向治疗在食管癌治疗中的潜在优势在于其针对性强,可以针对特定的分子靶点,如HER2、VEGF/VEGFR、EGFR等,从而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害,可能具有更少的副作用。
Q3:消化肿瘤领域(包括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等)在靶向治疗方面是否存在共通之处?与食管癌相比,结直肠癌在靶向治疗方面有哪些新的研究进展?目前有哪些靶向药物在临床上取得了显著效果?
陈小兵教授:消化肿瘤领域,包括食管癌、胃癌和结直肠癌等,在靶向治疗方面主要体现在抗血管生成药物和针对特定分子的精准靶向治疗上。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VEGFR)的药物在多种消化肿瘤中都有应用。
中国国家癌症中心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结直肠癌新发病例数达51.71万例,死亡人数为24万例。结直肠癌已成为中国第二大高发恶性肿瘤,仅次于肺癌,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疾病负担。在结直肠癌中约40%为RAS/BRAF基因野生型,这类肿瘤受EGFR信号通路驱动。靶向EGFR的单克隆抗体药物通过阻断该信号,有效抑制肿瘤生长。研究显示,RAS/BRAF野生型CRC患者接受抗EGFR单抗治疗后,客观缓解率提升,无进展生存期与总生存期均显著延长,尤其左半结肠和直肠患者获益更大。
2005年第一款靶向EGFR的单克隆抗体药物西妥昔单抗在中国获批上市,为RAS/BRAF野生型mCRC患者带来了显著的临床疗效,并已成为该类患者人群的标准一线治疗选择。
西妥昔单抗β注射液是我国自主研发的靶向EGFR的单克隆抗体2.4类改良型生物新药,在生产工艺上进行了改良和创新,该药物蛋白制备采用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表达系统,糖基化修饰更接近人类,进而有望有效降低EGFR单克隆抗体的免疫原性。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石远凯教授和北京协和医院巴一教授作为主要研究者的III期注册临床试验,以探索西妥昔单抗β注射液联合FOLFIRI方案对比FOLFIRI方案一线治疗RAS/BRAF野生型mCR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这项研究共入组了505例新诊断的RAS/BRAF基因野生型mCRC患者。临床试验结果显示,西妥昔单抗β注射液联合FOLFIRI方案,与单用FOLFIRI方案化疗相比显著提高患者的ORR(69.1% vs. 42.3%,p<0.001 )、显著延长患者的PFS (13.133个月 vs. 9.567 个月,p=0.004)和OS(2.322年 vs. 1.900年, p=0.024)。在安全性方面,西妥昔单抗β注射液联合FOLFIRI方案耐受性总体良好。这一结果证实了西妥昔单抗β注射液可显著降低免疫原性,减少严重超敏反应等不良反应的发生。为我国RAS/BRAF基因野生型mCRC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Q4:随着免疫治疗在食管癌、结直肠癌等消化肿瘤治疗领域的不断突破,您认为未来有哪些研究方向值得重点关注?随着《共识》的推广,您认为对食管癌的规范化诊疗水平的提升有哪些积极作用?
陈小兵教授:第一,靶免联合的探索。对于mCRC,免疫治疗已经成为dMMR/MSI-H患者的一线标准治疗方案。然而,这部分患者比例很低,仅占5%左右。对于占比接近95%的错配修复正常/微卫星稳定型(pMMR/MSS)患者而言,免疫治疗的整体疗效不佳。如何有效破解当前面临的困局,是当前研究与探索的重要方向。其中,联合靶向治疗作为一种治疗策略,正日益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刚介绍到的西妥昔单抗β注射液,在肠癌领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精准治疗药物,联合两药化疗是目前RAS野生型mCRC患者的标准一线治疗方案,同时西妥昔单抗的耐药机制包括PD-L1上调,联合免疫治疗具备良好理论基础。
第二,精准治疗。寻找理想的生物标志物帮助筛选从免疫治疗最大获益人群。现阶段,MMR或MSI状态仍然是预测免疫治疗疗效非常重要的分子标志物。近年来,有多项基础研究或转化研究寻找其他更加精准的生物标志物。比如说PD-L1蛋白表达水平、肿瘤突变负荷(TMB)等在大量临床研究中发现其与多种肿瘤的免疫治疗疗效具有相关性。
除此之外,还有一系列新型免疫治疗疗效预测分子标志物正受到广泛关注,例如循环肿瘤DNA(ctDNA)、肿瘤微环境(TME)、食管微生态以及肠道微生态等,这些领域正逐渐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大量临床研究正积极探索其临床应用价值。
第三,全程管理。无论是免疫治疗、靶向治疗亦或是靶免联合,对于消化道肿瘤患者的全程管理至关重要。随着免疫治疗在肿瘤领域的广泛应用,临床对免疫治疗不良反应的预测、监测、管理、预防和治疗等,有助于及时控制不良反应。同时,对于消化道肿瘤患者而言,实施整合治疗同样不可或缺,这涵盖了营养管理、体力恢复与生活方式调整、疼痛管理以及心理干预等多个层面。这些具体而详尽的内容,在我们的《共识》中均得到了全面而深入的阐述,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全面、科学的指导。
《共识》发布以来,我们开展了一系列学术活动,帮助广大消化道肿瘤医生对《共识》内容的理解,规范其临床实践。当然,医学是一门持续发展的科学,临床研究的探索是为了更好的满足临床实践,真正帮助消化道肿瘤患者实现最大获益。因此,随着临床诊疗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发展,我们也将对《共识》进行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持续为临床医生提供最规范、最有效的临床实践指导,助力我国消化道肿瘤诊疗水平的持续提高,造福广大消化道肿瘤患者。
专家简介
陈小兵 教授
河南省肿瘤医院(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肿瘤内科副主任,消化内科病区主任
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国家卫健委“国家健康科普专家”
中国科协“十大科学传播人物”
河南省高层次人才“中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河南省第九批优秀专家
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
河南省卫生科技领军人才
河南省最美科技工作者
中国抗癌协会(CACA)理事
CACA《肾脏保护》指南主编、《整体评估》指南副主编等
CACA食管肿瘤整合康复专委会主任委员
CACA肿瘤康复、媒体传播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CACA肿瘤整体评估专委会常委兼副秘书长
《基于PDL1蛋白表达水平的胃癌免疫治疗专家共识(2023年版)》执笔专家、《食管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临床应用全程管理专家共识》第一主编、《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等核心期刊编委
曾主持或完成国自然基金面上项目2项、河南省“杰青”、河南省“自然重点”和河南省医学科技重大攻关项目等20余项,发表SCI收录文章115篇,影响因子IF≥5分的论文43篇,H指数29。其中,以第一/通讯作者(含共同)在Signal Transduct Target Ther、Mol Cancer等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SCI论文79篇,总影响因子超过450分。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6项、省医学科技奖等市厅级一等奖11项;担任国家“十四五”重点图书《整合肿瘤学》临床卷《腹部盆腔肿瘤分册》主编,《全面说食管癌》《食管肿瘤整合康复》主编,担任胃癌、食管癌、胰腺癌等38部国家规范、指南和专家共识编委。主编副主编专著26部,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20名、指导博士后3名。主编的《面对癌症:不恐慌不盲从》获科技部2020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科普奖。
带领团队获批河南省难治性消化道肿瘤精准治疗工程研究中心等多个省部级、市厅级科研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