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视频中心 > 详情
肿瘤防治 科普先行——访中国抗癌协会科普宣传部部长田艳涛教授
浏览量:87     发布者:肿瘤界     时间:2025-01-2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技术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了构建全面创新体制机制,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目标,我国正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效能。在此背景下,科普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2023年4月,科技部发布《关于公开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修改草案)>意见的公告》,其中明确设立国家级科普奖项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2024年12月2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科学技术普及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肿瘤防治作为健康中国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科普宣传工作意义重大。多年来,中国抗癌协会在提升群众防癌抗癌知识方面成绩显著。近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田艳涛教授正式履新,担任中国抗癌协会科普宣传部部长。值此之际,“肿瘤界”特别邀请田艳涛教授,就多年肿瘤防治科普工作的实践成果及中国抗癌协会科普宣传部、中国抗癌协会科普委员会的未来规划等进行深入交流,旨在为我国肿瘤防治科普工作注入新动力,推动其迈向新高度。



肿瘤界:田教授,您多年来在肿瘤防治科普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能否分享一下您和您的团队在这些年里取得的一些重要成果和成功案例,以及这些成果对公众健康意识的提升有何积极影响?


田艳涛教授:我是一名从业超过三十年的外科医生,同时,我也是一名热衷于科普的外科医生,从事科普工作已逾十年。我的科普生涯始于电视媒体,尤其是北京卫视的《养生堂》栏目,该节目深受中老年观众的喜爱,我几乎每年都会受邀参与一次该节目的录制,至今已近十年。

随着科普形式的不断拓展和创新,我们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也开展了多样化的媒体传播形式。除了通过电视媒体进行科普,我还出版了多部科普书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胃病防治三部曲。第一部《漫画胃癌防治》以漫画形式呈现,老少皆宜,深受患者及其家属的喜爱,因其为胃癌的诊断、治疗、康复和随访等提供了精准而实用的辅助信息。第二部《你不了解的胃癌》则从临床案例出发,结合患者自述与专业记者实录,以及医生针对每位患者病例特点给出的小贴士,为读者提供了更深入的胃癌知识。第三部《胃,你好吗?》更是获得了广泛好评与多项奖项。这本书针对广大健康群体,尤其是那些有过胃部不适(例如烧心、呃逆、上腹部不适等)的人群,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的案例,解答了大家关于胃健康的种种疑惑,纠正了“胃不舒服马上吃药”等误区。

在这三本书的创作过程中,我们的读者群体逐渐从精准的患教群体扩展到大众市场。特别是《胃,你好吗?》一书,因其贴近大众生活、解答实际问题而广受欢迎,一经出版便荣登中国好书月榜,并荣获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目前已销售6万册。该书深入探讨了胃部不适与情绪管理的关系,提出了“胃病竟是‘精神病’”等新颖观点,引导读者关注情绪对胃健康的影响。

此外,我还结合自己三十多年的外科生涯,总结了“五心防胃癌”的简单易记、实用有效的预防胃癌方法:情绪管理要“开心”、分餐用筷要“用心”、高危因素要“留心”、需做胃镜莫“担心”、胃癌患者有“信心”。这一创新性的提法不仅朗朗上口,而且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指导意义。

在科普创作的过程中,我们不断探索新的形式和渠道。目前,我们正积极筹备出版《知因防癌:青少年通识教育健康读本》,旨在让青少年了解不良生活习惯对健康的危害,提高他们对肿瘤防治的认识。同时,我们也充分利用小视频、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平台,开展全方位的科普宣传,取得了显著成效。

总之,我在科普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创新,致力于将癌症防治的阵线前移,为更多人群提供科学、实用的健康知识。我们的科普作品和形式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相信未来会取得更大的成绩。




肿瘤界:随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的实施,您认为这将对肿瘤防治科普工作带来哪些新的机遇和挑战?


田艳涛教授时隔2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以下简称《科普法》)再次修订并正式颁布实施,这一举措与总书记提出的“一体两翼”理念高度契合,即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双向奔赴。作为临床医生,科普工作本就是我们日常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例如,在我日常的专家门诊中,我们与患者及其家属的交流过程,实质上也是科普的过程。若科普工作到位,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将显著提升。

《科普法》的颁布进一步激发了临床医生投身科普的热情,并为其提供了政策与制度保障。事实上,科普工作并非业余活动,而是临床医生必须完成的工作任务之一。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职称评定中,科普工作量、科普作品及科普获奖情况已逐渐成为重要的考量因素,对临床医生的职业生涯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此外,《科普法》还为科普工作提供了政策保障,国家不仅设立了科普相关奖项,还鼓励社会力量和资源投入科普事业。可以说,科普的春天已经到来,我们迎来了科普事业最为辉煌的新时代。这既是我们的工作责任,也是让我们收获满满、造福社会、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良机。同时,做好科普工作对所在单位、医院及个人都将产生多方面的积极影响。

因此,我诚挚地希望每一位青年医生、护士都能积极加入到科普工作中来。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我成功将《健康科普与健康传播学》课程引入北京协和医学院八年制本科教学体系中,相信这将有助于医学生在大学阶段就开始接受正规的健康传播与科普教育,从而提升相关技能。无论是临床医生还是未来的医学专家,掌握科普技能都将对我们的学术创新、临床工作产生积极影响。在不同的场景中,无论是门诊、手术前后的沟通,还是课题申报、专家汇报,甚至是多学科查房,我们都在进行科普。因此,做好科普工作将显著提升我们的临床技能和学术水平。

我们应紧抓《科普法》颁布这一重大机遇,迎接科普的春天和美好时代,切实做好科普工作。




肿瘤界:据悉,您于2024年11月就任中国抗癌协会科普委员会执行主任一职,能否分享一下该委员会未来的发展蓝图?


田艳涛教授中国抗癌协会在樊代明院士理事长的带领下,高度关注重视科普工作。我们的科普活动,无论是疾病篇、指南篇还是技术篇的宣讲,均在各大网络平台取得了显著成效,每场讲座都能在各大平台上有着上千万的粉丝的点击量。协会秉持“肿瘤防治,科普先行”的总体设计理念,对科普工作给予了极高的重视。

我荣幸地担任了第二届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防治科普专业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在樊院士的精心策划与指导下,我们进一步成立了中国抗癌协会科普委员会,其规格高于肿瘤防治科普专业委员会,旨在汇聚各专委会中在科普管理、科普设计方面具有深厚造诣的专家。科普委员会将针对不同病种及肿瘤防治技术,设立相应的科普学组或专业委员会,以精准高效地开展工作。

未来,我们计划在CACA指南的疾病篇和技术篇基础上,推出面向大众、通俗易懂的科普指南,这些作品将有力促进指南的传播与巡讲。此外,樊院士在2025年工作计划中已明确提出要出版肿瘤防治科普的思辨学著作。同时,针对科普课程进入北京协和医学院校园,我们也将出版健康科普与健康传播学的教材。这些顶层设计不仅将助力科普专业委员会的理论研究,还将推动单病种科普的传播,实现科普工作的全面升级。

我们相信,科普委员会将与其他工作委员会及技术专业委员会等专委会紧密合作,共同构建科普工作的宏伟蓝图。在中国抗癌协会的领导下,我们将不断努力,将科普工作推向新的高度,为提升公众的健康素养和肿瘤防治意识作出更大贡献。




肿瘤界:祝贺您近期再履新职,担任中国抗癌协会科普宣传部部长。想请您介绍一下中国抗癌协会科普宣传部今后有哪些发展规划?CACA科普宣传部与科普委员会职能有何异同?


田艳涛教授非常荣幸担任中国抗癌协会科普宣传部部长一职,该部门隶属于中国抗癌协会秘书处,承担着协会重要的科普与宣传职责。中国抗癌协会在全国各大学会中,其科普工作成效显著,备受认可。我们有幸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每年的科普工作与新媒体传播评估中,一年12个月中9次荣登榜首,其余月份亦表现优异。此外,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防治科普专业委员会还荣获了中国科技部、中国科协及中央宣传部颁发的“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中国抗癌协会科普宣传部的工作主要分为科普与宣传两部分。我们的上级主管部门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科普部,故我们的首要职能是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普部保持紧密联系,确保信息畅通,及时承载并完成上级主管部门布置的各项任务。在每年的科普宣传日、各类疾病科普活动以及全国科普月(科学技术普及法最新修订后,每年9月被确立为全国科普月)等重要节点,我们将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普部的指导下,圆满完成既定与规定动作。

另一方面,我们致力于做好中国抗癌协会的宣传工作。樊代明理事长对此高度重视,要求我们针对重要节点工作与日常科普工作,与各大党媒、央媒及主流平台保持畅通合作。例如,去年举办的中国肿瘤整合学大会,我们的重磅文章被人民网、人民好医生、光明网、光明日报、健康报、健康中国等平台广泛转载,及时宣传报道了中国抗癌协会的各项工作。

此外,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还将开展多项重要工作,如设计并推选出CACA科普吉祥物,为其赋予一个可爱的名字及卡通漫画、动漫形象,以体现科普精髓。同时,我们还将组织各专业委员会主委用中英文版本介绍所在专委会的工作,不仅向国内展示,更将通过多种语言向世界肿瘤学界传播中国抗癌协会顶层专家的设计与各主委的工作成果。

总之,中国抗癌协会科普宣传部将与科普委员会、其他工作委员会以及各专业委员会、技术委员会等携手合作,共同推动中国抗癌协会的学术工作、科普工作及宣传工作迈向新高度。




肿瘤界:在2024年CCHIO大会上,您所作的“科学研究与科学普及”主旨报告广受好评,作为一位长期在肿瘤科普与临床研究领域深耕的资深专家,您能否分享一些经验,指导青年医生如何在科研与科普之间实现有效兼顾?


田艳涛教授在2024年的中国整合肿瘤学大会(CCHIO)上,历经两轮严格遴选,凭借在中国抗癌协会及我个人与团队的科普工作成果,我以两轮均名列前茅的佳绩,最终有幸在万人会场发表主旨报告。樊代明院士亲自为每位演讲者拟定了报告题目,我们的报告题为“科学研究与科学普及”,这一大气磅礴的主题深刻体现了樊院士的远见卓识。该报告在主旨报告会场引发了与会者及同行们的广泛兴趣与热烈反响。

在报告中,我们系统梳理了中国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的历史脉络。建国之初,科学普及即被写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并成立了中国科学普及局。60年代,李四光教授、竺可桢教授等科学巨匠共同编纂的《十万个为什么》成为中国科普史上的里程碑之作,影响深远。同时,在报告中我们也梳理了国外相关资讯与文献,指出科学研究成果在国际顶级期刊如《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后,经《纽约时报》等重量级媒体转载传播,能显著提升论文被引频次,凸显了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之间的协同效应,如同飞机的双翼,缺一不可,共同驱动科学的翱翔。

报告中,我还融入了个人在学术研究中的灵感与创新,这些均与我日常的科普工作紧密相连。例如,我对胰腺癌手术的缝合方法进行了创新,引入了一个小型垫片。这一灵感来源于日常观察:当汽车或货车装载货物时,通常会先在货物上铺设一层保护性的棉布(苫布),以防止货物在运输过程中受损,然后再进行捆绑和包装。基于这一原理,我将类似的垫片应用于胰腺缝合技术中,显著降低了术后胰瘘的发生;又如,借鉴裁缝剪裁衣物的方法,优化了胃癌手术方式,最大限度保留了胃容积。这些手术创新均源自日常生活的科普观察与思考。

此外,报告还从另一维度强调了科普对年轻医生、护士及医学生的重要性,并鼓励大家从日常生活中汲取灵感,树立科普信心。科普形式多样,可根据个人喜好选择,如视频讲座、科普文章、公众号推送、科普折页、小册子乃至小说连载等,均能有效传播科普知识。同时,需明确区分患教与科普,患教侧重于患者管理,而科普则面向大众,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与情绪管理,强调医学之外,生活方式同样重要。

因此,我们不仅要掌握科普技巧,提升科普生产力,写好字、说好话都是生产力,更要广泛阅读优秀科普书籍,拓宽科普视野。应更多关注大众、青少年及老年群体的科普需求,跳出患教框架,以更广泛的受众群体为目标,从而提升科普影响力。

我相信,只要青年医生、护士及医学生给予足够重视,不断学习科普技巧,定能将科普工作做得更加出色。科普不仅有助于职业生涯发展,更能激发学术创新、提升表达能力与思考深度。在此,预祝各位在科普道路上取得更大成功,共创科普新篇章。



专家简历


田艳涛.png

田艳涛 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病区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院学术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胃癌、胰腺癌的外科临床及基础研究。兼任中国抗癌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抗癌协会科普宣传部部长、中国抗癌协会科普委员会执行主任、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防治科普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肿瘤质控中心胃癌质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胃癌质控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医学科学普及分会会长、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和北京市健康科普专家等职务。担任World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世界华人消化杂志》和《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副主编,主持1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课题,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出版科普图书10余部,《胃,你好吗》已销售6万册,并翻译成俄罗斯语、英语等多语种,沿“一带一路”国家传播。曾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科普奖、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普及奖、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科普、“典赞·2022科普中国”十大科普人物、国家图书文津奖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