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特色专栏 > 详情
“祈通中西”专家面对面(上):预防与治疗 中西医对甲乳疾病策略的异同探讨
浏览量:66     发布者:肿瘤界     时间:2025-01-22



“祈通中西——专家面对面”栏目中的“祈”字是“期待”的意思,“通”意为“融汇贯通”,“中西”则分别是指中医和西医。二者融会贯通、取长补短,已经成为解决临床问题的重要路径。


甲状腺与乳腺(简称甲乳),尽管解剖位置相隔甚远,却常被发现同时发病,这一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期栏目以“融汇中西智慧,共筑甲乳健康桥梁”为主题,邀请了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齐立强教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康骅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张晓军教授、陕西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刘继平教授,分别从西医、中医、药学的角度,全方位、多维度地剖析甲乳疾病的诊疗策略。


本期嘉宾


主持人

        


齐立强 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乳腺外科副主任医师

荷兰国立格罗宁根大学医学博士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学博士

中关村肿瘤微创治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乳腺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

中国优生优育协会乳腺健康与母乳喂养专业委员会 执行主任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女性健康分会常务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医学科学普及分会委员会 常务委员兼总干事

中华志愿者协会中西医结合专家志愿者委员会乳腺外科学组副组长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乳腺癌创新团队成员

北京性腺轴疾病防治研究会 会长

北京整合医学学会健康科普工作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天津市医疗健康学会乳腺疾病专业会员会 副主任委员

山西省乳腺癌规范诊疗与质量控制专家委员会 主任委员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编委

四届“全国年度好大夫”获得者

2024年中国医师公益大会荣获“医学文明的传播者”称号


访谈嘉宾



康骅 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甲状腺乳腺疾病诊疗中心主任

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第十八届委员会乳腺外科学组 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乳腺外科医师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衰老促进会乳腺健康分会会长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乳腺疾病分会常务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甲状腺外科医师委员会第2届委员会常务委员

北京癌症防治学会甲状腺癌专委会主任委员

北京医师协会第二届乳腺疾病专家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转化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第二届北京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委会外科专业 主任委员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中国医刊、肿瘤防治研究等杂志编委



张晓军 教授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乳腺病科主任

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主持非哺乳期乳腺炎新药研发、发病机制研究等中央级、省部级课题10余项;

持有国家发明专利3项

北京中西医慢病防治促进会副理事长

北京中西医慢病防治促进会中西医乳腺癌防治全国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北京慢病学会全国中西医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中西医结合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中医药学会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阴疽分会副会长

中华中医药学会乳腺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老年肿瘤学会分子靶向专业委员会委员

北京中医药大学外科学系委员



刘继平 教授


陕西中医药大学药学院药理教研室主任

教授、博士生导师

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药效机制与物质基础重点研究室主任

中华中医药学会实验药理分会委员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毒理与安全性评价分会委员

中国药理学会中药与天然药物药理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中药药理分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

教育部中药教学指导委员会中药药理学课程联盟理事

陕西省药理学会副理事长

陕西省药学会理事

陕西省药理学会中药与天然药物药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陕西省药学会药物安全性评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主持教学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100余篇,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2项,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国家发明专利4项。陕西省药学会2022年度“优秀科技工作者”,第三届咸阳市“优秀科技工作者” 。



预防为先 中西医治未病之异同

齐立强教授:

由于乳腺是易受情志影响的器官,情绪波动和内分泌变化常导致主观感觉异常,如隐痛、胀痛或烧灼样疼痛。在临床上,我们常鼓励女性患者培养豁达的心态,即“做个大气的女人”,以减轻情绪对乳房健康的不良影响。对此您有什么看法?


康骅教授:

甲状腺在人体的生长发育以及新陈代谢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而乳腺则是人们繁衍后代、进行哺乳的重要器官。这两个器官都可能发生多种疾病,包括先天解剖异常、炎症以及肿瘤(肿瘤又分为良性和恶性)。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是人体内分泌系统中的一个重要调节机制,会分泌多种激素,调节甲状腺。同样,乳腺也在这个过程中受到下丘脑、垂体等的调节。这些内分泌的改变都是通过激素来实现的。特别是在女性月经不同周期,激素水平会产生较大波动,从而影响生理周期。而情绪也在此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此,乳房疼痛和不舒适与情绪密切相关,尤其是高强度压力、紧张,或婚姻不和谐,均可能导致乳腺疾病的患病风险。


张晓军教授:

甲乳外科中女性患者占比较高,主要因为女性更容易受到情绪波动的困扰,同时还受到内分泌及激素分泌的影响。因此,女性应该尽量保持豁达的心态,减少因气郁等因素导致的相关问题。

从中医的角度,甲状腺和乳腺与肝经密切相关。肝经的循行路线贯穿了甲状腺、乳房以及子宫等重要部位。同时,中医的内分泌理论与西医的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也高度契合。

情绪对于乳腺和甲状腺疾病的影响至关重要。现代女性,一旦情绪出现问题,就会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影响气血运行,甚至导致内分泌系统紊乱、月经失调等问题。因此,月经失调的女性患者往往也伴有乳房不适的症状。

在治疗乳腺和甲状腺疾病时,往往将两者联系在一起进行整体调理。在治疗乳腺疾病时,对甲状腺也有益处;同样,在治疗甲状腺疾病时,乳房的不适也会得到缓解,月经状况得到改善。这充分体现了中医“天人合一、互相调理”的经典理念,以及经络循行的独特魅力。


刘继平教授:

中医强调“治未病”理念,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采取扶正固本的治疗策略增强人体抵抗力。中医对情绪致病有清晰的认识,针对与情绪密切相关的甲状腺和乳腺,中医西医各有防治特色。

西医对甲乳疾病的主要防治措施是调节激素水平,使用如咪唑类、硫脲类等甲状腺相关药物调节激素水平,同时应严格遵医嘱用药,切勿随意滥用。

中医在预防甲乳疾病时,主要从病因病机入手,从疏肝解郁、补益气血、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等角度进行治疗。

中药以其复方用药的特点,能够在同一个方子中兼顾多个方面,达到扶正祛邪的治疗效果。这种综合性的治疗方法,正是中医药学的独特魅力所在。


张晓军教授:

当前,人们普遍面临着工作压力、家庭责任以及社会期望等多重压力。加之气候的变迁和饮食结构的改变,中医理论中的“肝气郁结”现象愈发普遍。肝气不畅,不仅会影响脾胃功能,导致肝脾不和,还会进一步引发一系列身体症状。如颈部不适、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甚至出现肿块,中医将其归因于痰气互结“痰”源于脾虚,“气”则源于气滞,也即情绪问题。因此,调节情绪、舒缓压力,对于预防和治疗甲乳疾病至关重要。

从情绪不适到身体不适,再到局部器官不适,直至结节的出现,每一步都隐藏着癌变的风险。中医与西医在治疗理念上,虽然方法各异,但目标一致,让患者恢复舒适,解决他们的健康问题。


康骅教授:

西医在甲乳疾病的防治上,尤为关注两大问题:乳房疼痛和乳腺增生。乳腺增生是乳腺腺泡和导管随着月经周期而发生的生长增殖与复旧的周期性过程。如果女性能够了解这一生理变化,将对疾病的预防产生积极影响。

对于乳腺癌,世界卫生组织(WHO)已经提出了乳腺癌的三级预防策略,与中医“治未病”理念不谋而合。一级预防旨在识别并消除乳腺癌的致病因素,如基因突变、遗传因素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等。

研究发现,不良生活习惯包括饮酒和长期使用雌激素替代治疗,会增加乳腺癌的风险。而适量的运动、多吃蔬菜水果则有助于降低乳腺癌的风险。因此,采取良好的生活习惯、调节情绪,保持正常规律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饮食习惯,并远离乳腺癌的高危因素,将对预防乳腺癌的发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早诊早治 中西医结合策略之异同


齐立强教授:

从甲乳疾病的初期到可能恶变为癌症的过程中,疾病会经历一个相对较长的演变阶段。不同疾病阶段需要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手段,甲乳疾病在内科、外科、中医以及西医治疗理念上有哪些异同?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乳腺癌三级预防中的关键措施。


康骅教授: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如快餐文化的兴起、高蛋白高脂肪饮食的普及,以及高糖饮料的摄入增加,使乳腺和甲状腺疾病谱发生了明显变化。对于乳腺而言,成年女性进行乳房超声检查时,很多人会发现结节,其中发展为肿瘤的比例很低。甲状腺也同样如此,在进行超声检查时能发现结节,但其中恶性的比例也仅占5%~10%。

那么,如何将这些潜在的威胁“揪出来”呢?

首先,需要加大科普宣传力度。向公众普及乳腺和甲状腺疾病的相关知识,让人们更加了解自己的乳房和甲状腺。

其次,充分利用现代影像技术辅助诊断。对于乳腺癌和乳腺肿瘤的诊断,重要的手段包括专业医生的体格检查、超声检查以及钼靶检查。超声检查因其普及性、灵敏性和经济性而备受推崇,对乳腺结节的发现率很高。钼靶检查则能发现乳房内的微小钙化灶,这往往是癌症的早期迹象。对于高危人群,推荐乳腺核磁检查。

最后,重点人群的筛查。尽管当前拥有很多先进诊断手段,但在临床工作中发现,早期乳腺癌的诊断比例仍然很低,不到10%。大多数患者都是在病情发展到二期甚至更晚才发现。因此,重点人群的筛查尤为重要。需要对容易患乳腺癌的人群进行重点筛查,以提高早期乳腺癌的诊断率。

随着医学的发展,乳腺癌的手术范围逐渐缩小,从根治术到改良根治术和保留乳房的局部切除加放疗模式。这种手术模式转变大大改善了患者的体验,包括自我信心和社会回归能力。同时,微创技术如麦默通活检技术、腔镜技术和整形外科技术等也被广泛应用于乳腺结节和肿瘤的治疗中,不仅提高了治疗效果,还改善了患者的外观和生活质量。同时,整体治疗在乳腺癌治疗中扮演者重要角色,包括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免疫和靶向治疗以及中医治疗,结合起来,形成综合治疗方案。


张晓军教授: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与辨证施治,注重调和人体阴阳平衡,通过疏肝理气、软坚散结、活血化瘀等方法,对结节类疾病进行干预。中药治疗结节的有效率为20%~30%,缓解乳痛的有效率达到70%~80%。

在实际临床中,对于部分结节患者,尤其是那些伴有家族史或不良暴露史的高危人群,应密切监测其结节变化,同时尝试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策略。在西医影像学与病理学评估的基础上,合理运用中医方法进行调理,既是对患者身心健康的全面关怀,也是对现代医学治疗手段的有效补充。然而,中医的疗效存在个体差异,当中医治疗一段时间后效果不明显,或患者因结节而产生严重心理负担时,适时考虑微创手术以解除患者顾虑。

此外,针对慢性炎症,目前西医治疗手段相对有限,而中医在此领域具有广阔的探索空间。中医认为,“炎”即“火”,“嵒”与“癌”字的结构相呼应,提示我们慢性炎症若得不到有效控制,可能向恶性病变发展。


刘继平教授:

中药的显著特点是多成分、多途径、多靶点。在治疗疾病方面,中医与西医的目标一致,但治疗理念和方法却有所不同。西药靶点明确,如作用于受体、酶或离子通道,追求精准治疗。而中药则是复方用药,包含多种组分,不能简单地将中药的某个活性成分与治疗效果直接对应起来。需要明确的是,尽管中药中如人参、三七、柴胡、麻黄等代表性药物的药效较强,且可能含有高活性单体成分,但大多数中药的活性其实并不突出。其治疗效果更多体现在复方整合作用上。

目前,中药研究存在两种主要思路。一是传统的植物药思路,即将中药视为天然药物,提取其成分进行活性测试。如青蒿素的发现,虽然理论源于中药,但方法却来自现代医学。若活性很强,则开发成药物;若不够,则进行结构改造。二是基于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中药研究。随着新药审批管理办法的更新,方剂已被置于更重要的位置,这符合传统中医以方剂治病的理念。

在进行中药药理学研究时,需要关注多成分的物质基础和多靶点的治疗作用。网络药理学和化学化合物库、靶点库的筛选,以及转录组学的研究,都是寻找靶点的重要途径。然而,在中药药理学研究中也面临挑战。第一,中医的“证”与现代医学的疾病模型存在显著差异,中医的描述更具独特性。第二,研究思路。中药的多成分意味着其进入体内后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如能量代谢、神经和内分泌等方面。因此,研究需要深入到组学水平,包括代谢组学、基因组学、蛋白组学等,以更深入地了解中药的作用机理和物质基础。

此外,制剂工艺的改良是提高中药生物利用度和临床实用性的关键。例如,犀黄改良为西黄胶囊后,其生物利用度等各方面都有所改善。关于药物作用机理的研究,需要将西医的病理机制与中医的“证”进行对应。


张晓军教授:

就甲乳疾病而言,炎症是一个常见的症状。甲状腺由于其前方的肌肉保护,很少出现红肿现象。然而,乳腺则不同,它通过乳头与外界相通,因此在哺乳期容易发生急性炎症。在非哺乳期,乳腺问题可能源于导管分泌异常,如分泌物淤积或储留,加上外界刺激,可能导致肿块、红肿等症状,这与急性炎症的表现相似。中医治疗急性炎症时,常采用清热解毒的药物。甲乳疾病治疗药物主要分为两大类,即清热解毒和疏肝理气类药物。


康骅教授:

对于乳腺和甲状腺疾病,民众最担心的是癌。如何有效筛查并确诊癌症,成为了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无论是甲状腺还是乳腺,超声、核磁共振以及钼靶等影像学检查手段,都能根据病变的影像学特征进行分类和数据系统评估,同时,正确指导民众区分疾病的严重程度,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对于甲状腺结节,尤其是已确诊为癌症的情况,治疗决策的制定尤为关键。如何准确判断肿瘤的生物学特性,是目前所面临的难题。对于高度恶性、易转移的肿瘤,应果断采取早期干预措施,避免病情恶化,增加治疗难度,并影响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西医与中医在肿瘤治疗方面有着良好的结合前景。以非哺乳期慢性乳腺炎为例,这类疾病往往反复发作,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困扰。单纯依靠外科手术往往难以彻底解决问题,而中医的介入可能为这类患者带来新的希望。中医认为,这类疾病可能与患者体内的内环境失衡有关。曾接诊过一位患者,先后罹患乳腺癌、甲状腺癌和结肠癌,但经过治疗,其依然长期存活,生活质量良好。因此,正确认识癌症和肿瘤,理解其与内环境改变的关系,对于控制肿瘤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调整生活方式,能对肿瘤的控制产生积极影响。



刘继平教授:除了影像学的诊断手段之外,疾病标志物的发现及其在后续诊断中的应用同样至关重要。通过深入研究疾病标志物,可以更准确地了解疾病的本质,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支持。

炎症虽然是许多疾病的病理过程,但它本身并非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伴随着各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然而,在进行基础研究时,通常将各种疾病最终归结为炎症或氧化应激等通用机制。因为药物的作用机制是针对疾病的特定病理机制而设计的,因此,一定要准确了解疾病最核心的病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