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特色专栏 > 详情
指南创谈|赵军教授:肺癌骨转移用药指导精细化(下)
浏览量:48     发布者:肿瘤界     时间:2024-05-28

  2024年5月8日,由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肺癌医学教育委员会、中国老年保健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肺癌医学青年专家委员会主办,《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编辑部学术支持的《中国肺癌骨转移临床诊疗指南(2024版)》(以下简称《指南》)隆重发布。该《指南》基于循证医学原则,结合国内临床实践和患者需求,全面更新了肺癌骨转移的诊疗策略,提出 12 条推荐意见,旨在提升我国肺癌骨转移的综合治疗水平。


本期【肿瘤界】特别邀请了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胸部肿瘤中心赵军教授,深入解读《指南》重点,探讨如何将《指南》规范化治疗理念落实推广,从而为肺癌患者带来更大福祉。



 专家介绍 



赵军教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胸部肿瘤中心副主任、胸部肿瘤内一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导
肿瘤内科教研室主任 伦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 肺癌青年专家委员会 主任委员
北京科创医学发展基金会 肺癌专家委员会 主任委员
北京肿瘤学会 肺癌专委会 副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智慧医疗专家委员会 常务委员



Q1:《中国肺癌骨转移临床诊疗指南(2024版)》更新要点有哪些?

赵军教授:在2019年,我们撰写了关于肺癌骨转移的共识指南。经过五年多的发展,随着诊断技术的进步,如PET-MRI和PET-CT在临床中的应用,以及示踪剂的改进,为骨转移的诊断提供了新的选择。同时,骨改良药物在临床试验中不断积累,为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包括唑来酸、RANKL抑制剂和因卡膦酸等,每种药物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适应证。

然而,这些药物的使用也伴随着一些副作用,例如唑来酸可能引起的上颌骨坏死和发热反应。因此,在开始用药前,对患者进行详细的指导至关重要,特别是对于上颌骨坏死的高危人群。本版指南特别强调了上颌骨坏死的预防和处理,希望临床医生在用药前能够充分了解药物的毒性,并对高危人群给予特别关注。

此外,多学科联合会诊和处理是本版指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学科的专家共同参与到本部指南的修编工作,不仅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指导,也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Q2:在实践中,临床医生如何应用才能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赵军教授:每种骨改良药物都有其特定的作用机制和适应证,因此在选择骨改良药物时,医生需根据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治疗目标及不良反应等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例如,对于老年患者或门诊患者,我们要尽量规避有发烧可能性的使用人群。此外,老年患者可能存在牙齿疾病,在使用骨改良药物前应详细询问口腔健康状况,建议有牙齿松动或牙齿疾病的患者先进行口腔检查,以评估口腔疾病是否可能增加颌骨坏死的风险。对于近期拔牙的患者,应避免使用可能导致口腔问题的双酸盐类药物。


尽管治疗肺癌骨转移的药物种类繁多,但在选择药物前应仔细研读相关指南,了解每种药物的特殊毒性和适用人群。针对肾功能受损的患者,如合并糖尿病、肾病或正在使用肾毒性较强的化疗药物,可选择肾毒性较轻的骨改良药物,如伊班膦酸或因卡膦酸,并遵循推荐的用药剂量,以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这些推荐剂量在指南中有详细说明,供患者和医生参考。

随着医学研究的进步,不断涌现的新型药物提供了更多治疗选择,医生在临床应用的选择中不仅要力求治疗效果最大化,还要减少不必要的副作用和风险。



Q3:对长生存肺癌骨转移患者,如何规范化使用双膦酸盐类药物,您有哪些建议?

赵军教授:这确实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挑战,随着治疗手段的不断进步,ALK、EGFR突变患者以及接受免疫治疗的患者,他们的五年生存率显著提高。因此,长期使用骨改良药物的风险与获益评估变得尤为重要,然而目前缺乏足够的循证医学证据来指导这一做法。


在用药过程中,我们需综合考虑患者的耐受性和病变的评效。例如,ALK阳性和EGFR突变患者在治疗后3-5个月,大部分骨病灶会出现成骨性改变,骨质修复显著,还可能出现过度增生,导致神经压迫或局部症状。

因此,在使用双酸盐或其他骨改良药物时,我们应密切关注影像学变化。治疗前,推荐进行详细的影像学检查,如CT或MRI,以建立基线数据。治疗选择应基于个体化评效结果,需权衡药物的获益与风险,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Q4:双膦酸盐使用超过2年能否在后续的治疗中适当延长给药周期?

赵军教授:这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分析,主要参考的是患者的骨显像和骨CT的表现。例如,有些病人在一年时缓解良好,但一年半后可能出现药物耐药,这与全身疾病的控制有关。当全身药物产生耐药时,骨破坏可能会再次发生,导致骨进展出现二次进展。在这种情况下,继续使用骨改良药物对于预防骨相关事件仍然非常重要。


每个患者的病程不同,有些患者可能一种靶向药物就能有效控制病情5年甚至10年。对于这类患者,他们的骨修复非常明显,长期使用骨改良药物的必要性可能不大。然而,如果患者的疗效反复波动,例如在10个月或一年时刚准备减少骨改良用药,就出现了骨进展,那么需要动态观察骨质的变化和骨破坏情况,以决定何时停药或再次使用双膦酸盐,以及是否延长或缩短给药间隔时间。



Q5:如何有效的预防和管理骨相关事件?

赵军教授:骨相关事件主要包括骨痛、骨折、高钙血症和椎体压迫导致的截瘫。对于这些事件,我们采取的措施各不相同。例如,对于骨痛,我们采用三阶梯止痛药物,通过选择和滴定,快速缓解患者疼痛。同时,还需要根据医生的知识、经验和指南推荐来合理用药。对于骨折风险,预防措施至关重要,特别是对于承重骨,如下肢骨和高位椎体,一旦出现骨质破坏,应采取保护措施,如使用颈托、腰托,并进行相应的生活指导,以防加重椎体负担。防止部分患者因情绪紧张而过度限制活动,导致肌肉废退和生理功能影响。因此,科学的生活指导和预防对于康复治疗尤为重要。


对于椎体压迫等紧急情况,应及时寻求骨科医生的帮助,必要时与其他专科联合,确保患者在危险期内得到及时救治,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指南在这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非专科医生,尤其是非骨科医生,应了解相应指征,以便在首诊时能提供最佳治疗建议。



扫码查看/下载指南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