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热门会议 > 详情
尖峰时刻-妇科肿瘤多学科病例研讨会成功召开
浏览量:123     发布者:肿瘤界     时间:2025-07-08

2025年7月5日,由北京慢性病防治与健康教育研究会主办的 “肿瘤免疫治疗多学科MDT论坛之尖峰时刻-妇科肿瘤多学科病例研讨会” 在平潭成功召开。

会议聚焦妇科肿瘤免疫治疗前沿进展与多学科协作(MDT)模式实践,邀请了来自全国的近20位临床、病理、影像领域专家、学者参会,共同探讨复发/转移宫颈癌等难治性肿瘤的诊疗策略。

1-1.jpg

▲会议现场


四川省肿瘤医院:张国楠教授、杨家林教授、张杰教授,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孙蓬明教授、蔡良知教授、谢小燕教授、许淑霞教授、陈春霞教授,海南省人民医院:朱根海教授、李贵妃教授、陈俊妮教授,以及浙江省肿瘤医院倪镌教授、江西省妇幼保健院许娟秀教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朱宝玲教授、陕西省肿瘤医院胡艳教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李卿教授、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张蓓蕾教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张英军教授参加会议,会议由杨家林教授、蔡良知教授、朱根海教授、熊树华教授主持。



▲主持风采

(杨家林教授、蔡良知教授、朱根海教授、熊树华教授)


大咖云集,推动诊疗规范化

会议在大会主席张国楠教授、孙蓬明教授、朱根海教授的致辞中拉开帷幕。

张国楠教授强调,多学科协作对于提升妇科肿瘤综合诊疗水平至关重要。在当前的妇科肿瘤治疗领域,除了传统的化疗手段,还涌现出免疫治疗、靶向治疗以及ABC药物治疗等多种治疗方式。每一种治疗方法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适用场景,这要求妇科肿瘤医生不仅要具备内科治疗的专业知识,还要在手术操作中追求精准化。面对医学领域的快速发展,妇科肿瘤医生必须持续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治疗需求。

1-3.jpg

▲张国楠教授


孙蓬明教授提到,近年来我国在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与发展,这一成就已经吸引了全球的目光。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妇科肿瘤学科也迎来了迅猛的发展。特别是在众多国产原创药物的助力下,我们实现了跨地区、多学科、多专业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这种广泛的合作对于促进各地学术水平的提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孙蓬明教授


朱根海教授表示,免疫治疗在妇科肿瘤领域的应用虽然已取得一定的进展,但仍有许多关键问题需要深入探讨和解决。包括免疫治疗的效果、选择放疗的时机、确定化疗的顺序,以及进行深入的临床研究等。朱教授希望通过此次会议的深入讲座和讨论,能够激发新的思考,促进创新思维的碰撞,为妇科肿瘤医生带来新的洞见和方法。

▲朱根海教授


前沿直击,共话免疫治疗新突破

在“前沿直击”环节,张杰教授以《免疫治疗在复发/转移宫颈癌一线治疗的新突破》为题,系统阐述了复发/转移性宫颈癌一线治疗现状与进展。随着宫颈癌领域多项关键III期临床试验数据的陆续揭晓,免疫治疗在宫颈癌治疗中的应用正迅速从后线治疗向一线治疗推进。卡度尼利单抗的获批,标志着持续、复发或转移性宫颈癌的一线治疗正式迈入免疫治疗2.0时代。COMPASSION-16研究完全入组中国人群,为我国患者提供了高质量的本土化临床证据。

随后,倪镌教授、许娟秀教授、朱宝玲教授分别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分享了免疫治疗的最新进展和治疗效果。她们讨论了从单抗到双免治疗的转变,以及免疫治疗对PD-L1阳性和阴性患者的优势与获益。专家们强调,在药物治疗取得显著效果的同时,不应忽视手术和放疗等传统治疗方法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未来可能的治疗策略,包括在某些情况下减少治疗强度以降低患者风险和经济负担。



▲张杰教授、倪镌教授、许娟秀教授、朱宝玲教授


尖峰时刻,MDT模式显成效

谢小燕教授分享了一例复发性宫颈癌病例。

林某某,54岁,以“阴道不规则出血半年余”为主诉入院。既往两次子宫肌瘤手术史,PET-CT显示宫颈巨大占位(约7.2cm*7.0cm*7.0cm),肿瘤标志物CEA 18.9ng/ml显著升高。诊断转移癌、宫颈恶性肿瘤。

MDT讨论可考虑新辅助化疗,观察疗效,后期手术。术前化疗(2次紫杉醇+卡铂化疗、2次后装治疗),后行经广泛全子宫双附件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提示转移性低分化腺癌,免疫组化支持子宫转移灶。诊断原发灶不明腺癌,子宫转移。

后续方案:采用与转移性结直肠癌类似的疗法(氟尿嘧啶+奥沙利铂)。


★  MDT讨论

海南省MDT团队对该病例进行了精彩剖析和深入分析。专家们强调了MDT讨论的重要性,建议在诊断不明确时,可以寻求多方会诊,以确保制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对于辅助治疗和维持治疗,建议在没有明确病灶的情况下,使用免疫治疗应更加谨慎。专家们表示,对于大病灶,如果新辅助化疗能够缩小肿瘤,将有助于减少手术并发症,改善术后预后,并提高手术的彻底性。

1-7.png

▲谢小燕教授、朱根海教授、陈俊妮教授、李贵妃教授


李贵妃教授带来的转移性宫颈癌病例。

王某某,71岁,绝经后阴道出血8天,合并高血压病史,妇科彩超提示宫颈形态失常,内可见一个低回声团,大小约40mm*30mm,考虑宫颈癌;MRI显示宫颈肿块较大截面约3.1cm*3.8cm*4.1cm(前后*横径*纵径),符合宫颈癌。诊断宫颈鳞癌IIIB期、高血压。

治疗经过:卡度尼利单抗+TP方案治疗6周期后单药维持。

疗效评估:治疗一疗程后,肿块缩小80%(21mm*18mm*25mm),达完全缓解(CR)。

总结:老年女性71岁,放化疗耐受能力差,患者依从性较差,没有进行足疗程的放疗;患者6个疗程TP联合卡度尼利单抗治疗6个疗程后再次拒绝配合治疗,选择单免维持治疗至今未见进展;个体化治疗方案对于依从性差的患者可行性较好,未来单免治疗或许将来能达到去化疗去放疗的治疗趋势。


★  MDT讨论

福建省MDT团队围绕该病例与现场专家展开的热烈讨论和交流。专家们表示,该病例采用卡度尼利单抗联合TP方案化疗6周期后转为单药维持,实现完全缓解(CR),验证了免疫维持治疗在依从性差患者中的可行性。并且治疗全程未见严重不良反应,提示该方案在保障疗效的同时兼具安全性。专家们强调,在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唯有通过规范化、精准化、多学科化的临床实践,才能真正实现妇科肿瘤患者生存获益与生活质量的双重提升。

李贵妃教授、蔡良知教授、许淑霞教授、陈春霞教授


胡艳教授、李卿教授、张蓓蕾教授、张英军教授就两例复杂的妇科肿瘤病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分享了在MDT诊疗中的经验,提到了影像学在诊断中的作用,以及与放射科医生合作的重要性,为该领域的研究方向提供了思路和建议。专家们表示,在肿瘤治疗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意愿、生活质量和经济能力,以及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思考,以寻找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通过这次MDT讨论,专家们不仅分享了宝贵的临床经验,也为未来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胡艳教授、李卿教授、张蓓蕾教授、张英军教授


会议最后,大会主席朱根海教授对本次研讨会的学术成果进行了概括,强调了多学科协作在妇科肿瘤诊疗中的关键作用,并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类似的学术交流活动,共同推动妇科肿瘤诊疗水平的提升。

本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为妇科肿瘤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促进了肿瘤免疫治疗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对提高我国妇科肿瘤的诊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1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