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视频中心 > 详情
李小平教授:2025版妇科恶性肿瘤紫杉类药物指南关键更新与临床实战方案
浏览量:456     发布者:肿瘤界     时间:2025-07-07


妇科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女性人群健康的恶性肿瘤,常见的有宫颈癌、子宫内膜癌与卵巢癌,其中尤以卵巢癌致死率最高。紫杉类药物作为有效的抗肿瘤药物之一,已经广泛应用于多种妇科肿瘤的化疗。目前,备受瞩目的《妇科恶性肿瘤紫杉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25版)》(以下简称“新版指南”)已正式发布。肿瘤界特邀指南制定组专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李小平教授,对指南中的更新要点与临床实践策略进行深度解析与分享。





肿瘤界:

在妇科肿瘤治疗领域,紫杉类药物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临床实践的日益丰富,诊疗策略持续优化革新,《妇科恶性肿瘤紫杉类药物临床应用专家指南(2025版)》也应运而生。请您简要分享此次指南更新蕴含着哪些亮点?


李小平教授:

本次新版指南由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孔北华教授、马丁院士、向阳教授等多位妇科肿瘤专家参与,共同进行了本指南的更新制定。紫杉类药物主要由紫杉醇和多烯紫杉醇分类组成,其中紫杉醇包括溶剂型紫杉醇、紫杉醇脂质体、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以及紫杉醇聚合物胶束。不同的紫杉醇有不同的药理学特点和生物学特点,其中紫杉醇最早由植物分离,临床所用的紫杉醇是半合成药物。


溶剂型紫杉醇由蓖麻油和乙醇包裹而成,水溶性相对较差,主要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骨髓抑制、神经毒性、肝毒性等。因此,临床使用前需要在化疗前进行糖皮质激素预处理。


第二类紫杉醇脂质体,主要由卵磷脂和胆固醇等构成的脂质体包裹而成,水溶性明显增强,临床不良反应明显减少,尤其是过敏反应减少。所以目前紫杉醇脂质体的应用在临床中逐步增加。另外,紫杉醇脂质体易被网状内皮系统摄取,在网状内皮系统丰富的器官富集,如肝、脾和淋巴结中分布明显增加,而在心、肾分布较少,具有淋巴结和网状内皮系统组织器官被动靶向性。


第三类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主要由疏水性紫杉醇与白蛋白结合包裹而成,水溶性明显增加,具有相对靶向性。它的药物代谢特点为线性药代动力学,所以药效明显增加,而且也不需要临床预处理。


第四类紫杉醇聚合物胶束,是由共聚物组装成纳米载体,纳米分子量更小,药物更容易滞留在肿瘤组织中,在提高疗效的同时,进一步降低毒副反应发生率。


目前紫杉醇主要应用于卵巢癌、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及少见的滋养细胞肿瘤、外阴癌/阴道癌,最主要应用于卵巢癌。紫杉醇广泛应用于卵巢癌的术前新辅助化疗、术后辅助化疗和复发后化疗等。在卵巢癌中,化疗方案主要包括紫杉醇加卡铂、紫杉醇脂质体加卡铂、多烯紫杉醇加卡铂。其中新辅助化疗中化疗方案同术后辅助化疗方案,但是,目前的应用及疗效仍存在争议。对于复发性卵巢癌,分铂类敏感复发和铂类耐药复发。如果是铂敏感复发卵巢癌,采用紫杉醇+卡铂、紫杉醇脂质体+卡铂、多西他赛+卡铂;对铂耐药复发卵巢癌,一般是采用紫杉醇周疗±伐珠单抗,多西他赛或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贝伐珠单抗。



肿瘤界:

本次新版指南更新中卵巢癌的一线疗法中明确增加了紫杉醇脂质体联合卡铂治疗这一方案,请您阐述这一更新背后的循证医学依据及其在临床实践中的意义。


李小平教授:

新版指南增加了紫杉醇脂质体加卡铂作为一线化疗主要是基于我国进行的一项随机、对照、非劣效、前瞻性研究。该研究纳入了523例Ⅱ~Ⅳ期原发性卵巢、腹膜或输卵管上皮性癌患者,比较紫杉醇脂质体联合卡铂与紫杉醇联合卡铂一线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显示,紫杉醇脂质体联合卡铂方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不劣于紫杉醇联合卡铂方案,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脱发、神经毒性、低钠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显著降低。


因此,新版指南基于该项临床研究结果,推荐紫杉醇脂质体加卡铂用于卵巢癌患者术后辅助化疗的一线治疗。




肿瘤界:

本次指南更新后,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脏病、糖尿病)的患者,在使用紫杉类药物时,应如何兼顾疗效与安全性,有无个性化用药方案?


李小平教授:

紫杉醇应用中主要的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过敏反应、神经毒性以及少见的心脏不良反应等。不同紫杉醇的副反应不同,溶剂型紫杉醇最主要的不良反应是过敏反应,以及由于预处理导致的血糖升高等;紫杉醇脂质体和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由于辅料改变,减少应用地塞米松进行预处理,其过敏反应明显减少。


针对特殊人群的紫杉类药物精准应用是临床关注的重点,新版指南对此作出精细化修订:首先,老年患者因肝肾器官功能减退,以及其他合并症高发,因此,对于老年患者要采用不同的治疗模式。新版指南推荐老年患者采用紫杉醇加卡铂周疗方案,来减少化疗药物的副作用。其次,对于合并基础疾病的患者,如合并糖尿病或者心脏病或者神经毒性的患者,推荐采用紫杉醇脂质体加卡铂或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加卡铂治疗。



专家简介

1-1.png

李小平  教授


  •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产疾病研究副所长

  • 二级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

  • 从事妇科恶性肿瘤化疗、靶向及和免疫治疗及其毒副作用防治

  • 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委员

  •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妇产科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 北京妇产分会妇科肿瘤精准医学分会主任委员

  • 北京医学会妇科肿瘤分会副主任委员

  • 中国优生科学协会肿瘤生殖分会常委

  • 《中华妇产科杂志》、《实用妇产科杂志》、《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Gynecol Obstet Clin Med》等常务编委或编委

  • 主要负责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和教育部课题等30项课题;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  70余篇,主要执笔及参加撰写专家指南及共识40余部,主译及参编医学专著和国家卫健委“十四五”和全国高等学校器官-系统整合教材等30余部;申报国家发明专利多项,主要获得及参与获中华医学会、教育部及北京市科委及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妇幼健康科学技术奖等成果奖10余项




编辑:南星

审校:李小平教授

来源:肿瘤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