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热门会议 > 详情
会后报道|2025 GOAL论坛(Finding The Balance)郑州站成功召开
浏览量:197     发布者:肿瘤界     时间:2025-07-15

2025年7月12日,由北京康华中西医发展基金会倾力打造的“2025 GOAL论坛(Finding The Balance)”在郑州成功召开。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孔北华教授担任名誉主席,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郭瑞霞教授和河南省人民医院王悦教授担任大会主席,来自全国各地的20余位妇瘤领域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并发言,会议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蒋燕明教授、河南省肿瘤医院罗艳林教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任芳教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吕银教授共同主持。

3-1.jpg

▲会议现场



会议开幕式


会议伊始,郭瑞霞教授作为东道主致欢迎辞。郭教授表示,妇科肿瘤是悬在女性健康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严重危害着全球数十万女性的生命健康。本次会议聚焦妇科肿瘤的全程管理,探讨免疫治疗策略里的获益与风险平衡,展现 “手术 - 治疗 - 支持治疗” 的平衡艺术,助力患者获得更全面的治疗支持。郭教授提出,此次大会与2025河南省妇科肿瘤学术年会同期联动,形成“1+1>2”的学术合力,让基层医生拿到规范诊疗的“标准答案”,三甲专家捕获创新技术的“灵感火花”,青年学者锤炼临床思维。期待与会专家能将本次会议的成果转化为临床实践的动力,让古都的文脉滋养创新的思维,共同为女性健康筑起更坚固的防线。

3-2.jpg▲郭瑞霞教授致辞


王悦教授在东道主致辞中表示,本次会议以 “Finding The Balance” 为核心议题,直击妇科肿瘤诊疗中的关键命题。在药物治疗板块,将聚焦靶向药物与免疫治疗的协同策略,探讨如何在提升疗效的同时平衡不良反应,让每一份治疗方案都兼具科学性与人文关怀;而不良反应管理的专题讨论,则致力于构建 “治疗强度与患者耐受度” 的动态平衡体系,通过多学科协作让患者在抗癌路上少一些痛苦、多一份从容。这些议题的设置,既呼应了国际前沿趋势,也贴合临床实际需求,力求为不同层级的医疗机构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范式。希望与会专家能将会议的智慧成果转化为提升本地诊疗水平的具体行动,让 “平衡之道” 惠及更多患者。

3-3.jpg

▲王悦教授致辞


孔北华教授作为大会主席致辞,并代表主办方向与会专家的参会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孔教授表示本次2025 GOAL论坛的含义是妇科肿瘤诊疗艺术,主题为“Finding the balance”,旨在从妇科肿瘤诊疗的角度出发,深入探索如何在患者获益与不良反应之间找到最佳平衡,同时寻求诊疗服务与社会卫生经济资源之间的平衡共融。本次论坛将围绕新进展专题和支持治疗专题两大板,深度解读子宫颈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最新临床研究进展,分享卵巢癌临床研究前沿动态,解读妇科恶性肿瘤放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规范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内容,旨在实现妇科肿瘤诊疗规范化、个体化、精准化、人性化。期待通过本次GOAL论坛的深入交流与探讨,探索子宫颈癌和卵巢癌在治疗获益与毒副反应之间的平衡之道,最终造福广大妇科肿瘤患者。

3-4.jpg

▲孔北华教授致辞


Part1 

为可能 尽所能--新进展专题


Part1环节由蒋燕明教授罗艳林教授共同主持。

3-5.jpg

▲会议主持(蒋燕明教授、罗艳林教授)


河南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敏教授分享了《宫颈癌临床研究年度盘点》。中国国家癌症中心报告,2022年子宫颈癌新发约15.07万例,占全球新发病例1/5;死亡5.57万例,占全球新发病例1/7。CSCO指南、NCCN指南、CACA指南均推荐免疫联合疗法及免疫单药在晚期宫颈癌一线治疗及后线治疗中的应用,免疫疗法有望成为晚期宫颈癌的治疗基石。晚期转移复发宫颈癌应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已从后线走向一线治疗,同时,联合同步放化疗为初治局晚期宫颈癌患者带来获益。免疫联合疗法(包括免疫联合化疗、免疫联合放化疗、免疫联合免疫、免疫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等)相比于单药治疗,疗效均有所提高。

3-7.jpg

▲张敏教授作报告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陈说教授、河南省人民医院刘明博教授、亳州市人民医院施朕善教授围绕Part1专题分享展开交流。专家们一致认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晚期宫颈癌治疗中的应用前景广阔,其从后线到一线的治疗转变,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免疫联合疗法相较于单药治疗,无论是在提高疗效还是在改善患者预后方面,都显示出显著优势。尽管免疫治疗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在临床实践中仍需关注其不良反应的管理,以确保患者在获得治疗效果的同时,生活质量也能得到保障。

3-8.jpg

▲讨论嘉宾

(陈说教授、刘明博教授、施朕善教授


河南省人民医院李睿教授以《卵巢癌临床研究进展》为题,系统梳理了CSCO卵巢癌诊疗指南自初诊至复发全程的最新循证更新,深度解读了指南对手术、系统治疗及维持策略的修订要点,为临床实践提供循证新依据。维持治疗推荐纳入PARP抑制剂、贝伐珠单抗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其中ADC药物(如索米妥昔单抗)在铂耐药和铂敏感复发卵巢癌中展现出扩大适用人群的潜力。临床管理建议强调遵循指南的同时鼓励患者参与临床研究,并针对铂敏感复发、铂耐药复发及不同基因突变状态(BRCA突变、BRCA-/HRD+、BRCA-/HRD-)提供个性化治疗策略,整合手术、化疗、靶向治疗及维持治疗的综合应用,为卵巢癌临床管理提供全面指导。

3-11.jpg

▲李睿教授作报告


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程锦教授、湖北省肿瘤医院蒋蕾教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宿州医院张坤教授就Part1专题分享展开讨论。专家们表示,卵巢癌治疗领域正迎来个性化和精准治疗的新纪元,特别是PARP抑制剂、贝伐珠单抗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维持治疗中的纳入,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同时,专家们强调了个性化治疗策略的重要性,并讨论了如何根据不同的基因突变状态为患者定制治疗方案,为卵巢癌的临床管理提供了宝贵的见解和建议。

3-14.jpg

▲讨论嘉宾

程锦教授、蒋蕾教授、张坤教授)


Part2 

敢为者 思而行--支持治疗专题


Part2环节由吕银教授任芳教授共同主持。

3-15.jpg3-16.jpg

▲会议主持(吕银教授、任芳教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刘楠教授分享了《妇科恶性肿瘤放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规范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总述》。刘教授表示,同步放化疗是局晚期宫颈癌的标准治疗,以顺铂为基础的两药联合方案优于顺铂单药单周或三周方案,其中中性粒细胞减少是三周同步放化疗方案的主要血液学毒性。随着对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病理生理机制的深入研究以及放疗设备和技术的更新,基于临床研究,NCCN指南推荐同步放化疗期间可小心预防性应用G-CSF。同步放化疗期间预防和治疗性使用G-CSF可参考化疗相关的应用原则进行使用;单纯放疗期间可结合临床预防或治疗性使用G-CSF。

3-17.jpg▲刘楠教授作报告


河南省肿瘤医院冯晓杰教授、洛阳市中心医院侯青霞教授、河南省人民医院罗穗豫教授、六安市人民医院杨俊教授围绕Part2课题分享展开讨论与交流。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妇科恶性肿瘤放化疗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它不仅影响治疗效果,还可能增加感染风险,对患者的整体治疗和恢复造成影响。专家们强调了在治疗过程中对这一并发症的早期识别和管理的重要性,并讨论了如何根据最新的研究和指南推荐,合理地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来预防和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专家们希望能够提高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并推动相关治疗指南的实施,以改善患者的治疗体验和预后。

3-18.jpg

▲讨论嘉宾

(冯晓杰教授、侯青霞教授、罗穗豫教授、杨俊教授)


会议尾声,王悦教授总结会议。本次会议不仅为妇科肿瘤领域的专业人士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学术交流平台,而且通过深入探讨和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为未来的临床实践和研究方向提供了重要的指导。“Finding The Balance”不仅是妇科肿瘤治疗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医学发展中永恒的追求。希望GOAL论坛能够继续作为连接妇科肿瘤领域专家学者的交流桥梁,推动该领域的持续进步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