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指南共识 > 详情
新书推荐 | 《食管癌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
浏览量:168     发布者:肿瘤界     时间:2025-08-06

食管癌,中医古籍谓之“噎膈”,其记载源远流长,是我国发病与死亡负担最重的恶性肿瘤之一,患者5年生存率仅20%-30%,严重威胁国民健康。食管癌防治一直是医学领域的重要课题,尤其随着社会老龄化加剧,提升诊疗效果更显迫切。


2018年,依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试点项目——食管癌”,中日友好医院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团队深度协作,系统构建了食管癌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与协作机制。以此为基础,由中日友好医院贾立群教授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曹邦伟教授共同牵头,凝聚专家共识与循证依据,制定了首部《食管癌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为关键环节提供了规范化协同方案。


本书《食管癌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正是在此国家项目成果和首部指南精华基础上编写而成,旨在推进中西医结合防治食管癌的诊疗技术应用与研究,提升中西医结合诊治肿瘤临床疑难病症的能力。


e66a3ebb37e4f4b4a842f3b152ea83c6.png


编委会名单



主 审 李佩文

主 编 贾立群 曹邦伟

副主编 甄洪超 车娟娟 李卉惠 娄彦妮

    王 婧

编 委 (按姓氏笔画排序)

    于 然 王 硕 王 超 王婧婷

    邓 超 刘 青 孙建荣 祁志荣

    李 潇 李凯旋 杨闪闪 陈 晨

    陈冬梅 林海珊 尚 昆 郑佳彬

    胡杰轩 柳 芳 崔芳囡




2018年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内科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肿瘤内科共同承担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试点项目——食管癌”相关工作,通过中西医肿瘤学科相互交流协作,建立了中西医诊疗方案与协作机制,顺利完成了中西医协同诊治食管癌专病的攻关任务。我与曹邦伟教授共同牵头制定了《食管癌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该指南于2023年5月发布。本项指南发挥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在临床循证基础上参考最新研究进展,制定了食管癌筛查、预防、诊断、治疗与康复等关键环节中西医协同方案,为中西医结合防治食管癌提供了基本规范与新的策略。在此基础上,编写这部论著,目的是推进中西医结合防治食管癌的诊疗技术应用与研究,提升中西医结合诊治肿瘤临床疑难病症的能力。


食管癌,中医称之为“噎膈”,早在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是中医文献记载最早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食管癌的发病人数与死亡人数均居世界之首,患者5年生存率仅为20%~30%。食管癌的发病与年龄和衰老密切相关,正如中医文献所言“少无噎膈”。随着我国社会的老龄化发展,食管癌的防治工作更加重要。我国食管癌以鳞癌为特点,与欧美国家的食管腺癌有很大的生物学差异,呈现由食管癌前病变发展至食管癌的演变特征。因此,筛查与预防食管癌前疾病是“治未病”的关键。早在20世纪 70年代,中西医结合专家孙燕院士、余桂清教授、李佩文教授等曾在河北、河南、山西、四川等食管癌高发地区开展食管癌筛查与防治工作,以中医舌诊技术提高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早检率,并应用中药六味地黄丸、抗癌乙丸等阻断食管癌前病变,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阐明食管癌发病机制,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为中西医结合防治食管癌奠定了基础。


进入21世纪,放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治疗手段与中医辨证论治相结合,进一步助力了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的创新与发展。筛查与早诊早治明显降低了食管癌的死亡率,提高了5年生存率;食管癌前病变的防治成为中西医结合“治未病”的关键。中医药联合放化疗发挥了减毒增效的作用,放射性食管炎、化疗所致周围神经疼痛及癌性疲劳等并发症的中西医协同治疗具有明显优势;健脾益肾法可以改善老年食管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晚期食管癌患者的生存时间;中西医结合治疗也由术后移至术前,成为食管癌中西医协同治疗新方案,提高了食管癌手术完成率。目前食管癌的诊治已进入免疫治疗时代,基于肿瘤微环境探索中西医协同免疫治疗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有研究证实黄芪等补益药可以提高肿瘤微环境树突状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活性,联合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1,PD-1)抑制剂可以明显提升老年肿瘤的免疫应答效应,显示中医扶正联合免疫疗法可提高老年食管癌的疗效。相信在中西医肿瘤专家的共同努力下,中西医结合免疫治疗食管癌的疗效会取得提升。


1918年张锡纯编著《医学衷中参西录》开创了中西医汇通之先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提出“鼓励西医学习中医”,中西医结合融汇中医学及西方医学,各取所长,包括肿瘤在内的各专业学科得到迅猛发展与深化。经过几代中西医专家的共同努力,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中医以整体论为主,体现了身心融合、见微知著的认知体系;医学发展正在从“疾病”为中心转向“健康”为中心,逐步形成“生物-社会-心理-环境”的健康模式,体现了中医“以人为本”的整体论观念。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大数据及系统生物学方法的应用与发展,为中西医结合提供了创新平台。随着中医舌诊、面诊与AI识别技术的结合,其为肿瘤早期预警、治疗决策、转归预测及健康指导提供了辅助决策支持,成为交叉创新研究的热点和方向。以整体论为指导,积极吸纳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宏微并举、系统诊治”“说清楚、讲明白”应是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


贾立群

2023年10月12日于北京


目录


样章试读








来源:肿瘤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