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在金秋送爽、硕果累累的2024年9月,我们迎来了中国抗癌协会食管肿瘤整合康复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成立一周年的重要时刻。过去的一年里,该专委会在推动食管癌的规范化治疗、促进患者康复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值此专委会成立一周年之际,“肿瘤界”诚邀中国抗癌协会食管肿瘤整合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陈小兵教授进行独家访谈,旨在深度回顾陈教授领导下的专委会在过去一年中的发展历程,总结其在推动行业进步中的宝贵经验与工作亮点。同时,访谈也将展望专委会未来的发展方向,探讨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以期为食管癌整合康复领域注入新的活力与灵感,引领行业持续前行。
主委简介PROFILE
陈小兵 教授
河南省肿瘤医院(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肿瘤内科副主任,消化内科病区主任
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卫健委“国家健康科普专家”
中国科协“十大科学传播人物”
河南省高层次人才“中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河南省第九批优秀专家,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卫生科技领军人才,河南省最美科技工作者
中国抗癌协会(CACA)理事
CACA《肾脏保护》指南主编、《整体评估》指南副主编等
CACA食管肿瘤整合康复专委会主任委员,CACA肿瘤康复、媒体传播工作委员会副主任,CACA肿瘤整体评估专委会常委兼副秘书长
《基于PDL1蛋白表达水平的胃癌免疫治疗专家共识(2023年版)》执笔专家、《食管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临床应用全程管理专家共识》第一主编、《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等核心期刊编委
曾主持或完成国自然基金面上项目2项、河南省“杰青”、河南省“自然重点”和河南省医学科技重大攻关项目等20余项,发表SCI收录文章115篇,影响因子IF≥5分的论文43篇,H指数29。其中,以第一/通讯作者(含共同)在Signal Transduct Target Ther、Mol Cancer等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SCI论文79篇,总影响因子超过450分。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6项、省医学科技奖等市厅级一等奖11项;担任国家“十四五”重点图书《整合肿瘤学》临床卷《腹部盆腔肿瘤分册》主编,《全面说食管癌》《食管肿瘤整合康复》主编,担任胃癌、食管癌、胰腺癌等38部国家规范、指南和专家共识编委。主编副主编专著26部,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20名、指导博士后3名。主编的《面对癌症:不恐慌不盲从》获科技部2020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科普奖。
带领团队获批河南省难治性消化道肿瘤精准治疗工程研究中心等多个省部级、市厅级科研平台。
肿瘤界:在过去的一年里,您作为中国抗癌协会食管肿瘤整合康复专业委员会的主委,一定经历了许多意义非凡的时刻。首先请就您过去一年组织和参与的指南共识、论著编写、图书出版等工作,以及在这一过程中的主要挑战、解决策略及最终成果进行分享。
陈小兵教授:2023年9月16日,中国抗癌协会食管肿瘤整合康复专业委员会于上海正式成立。在成立大会上,樊代明院士对食管肿瘤整合康复专委会提出了殷切的期望,并就我们的发展建设提出了宝贵的指导与建议,特别强调需强化会员发展与管理,发挥核心委员的引领作用,积极策划并开展学术活动,以及重视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工作。此番勉励,令我深受鼓舞,亦倍感温暖。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作为主编,先后组织我们专委会编写了《食管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临床应用全程管理专家共识》和《食管肿瘤整合康复患者指南》两部指南共识,均已顺利出版。此外,我还以专委会主委的身份深度参与,并与其他同道共同编写了国内乃至国际首部《肿瘤整体评估》学术专著,此项目工作量浩大,成果斐然。鉴于评估在食管癌整合康复中的基础性作用,我与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整体评估专业委员会主委张宏艳教授合作,携手完成了《肿瘤整体评估》一书,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填补了该领域的学术空白。同时,我还担任执行副主编,参与了《原发性肝癌患者教育指南2024版》的编写工作,目前已于今年9月正式面世。我们专委会还与感染性肿瘤专委会、食管癌专委会等多个兄弟专委会携手,共同制定了《中国食管鳞癌同步放化疗全程管理专家共识》,我有幸担任编写专家组的共同组长。目前,我们正与其他学协会联合编写《食管癌的运动康复》口袋书,各项工作正有条不紊地推进中。
作为一个新兴机构,食管肿瘤整合康复专委会自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填补该领域的空白。鉴于食管癌在中国,特别是河南省的高发态势,其康复途径,尤其是整合康复策略,尚存诸多未解之谜。如何让食管癌患者实现顺利康复,已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整合康复作为治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其重要性不容忽视。然而,当前国内尚缺乏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实现有效整合,以达到最佳的康复效果,仍是我们面临的挑战。鉴于我国食管癌与欧美国家在病理类型上的显著差异(我国食管癌90%以上都是鳞癌,而欧美国家绝大部分是腺癌),我们无法直接照搬国外指南,如NCCN和ESMO指南等,因此,我们必须依靠自身的力量进行探索与研究,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路。为此,我们专委会汇聚了众多专家与同仁的智慧与力量,共同编写了《食管肿瘤整合康复患者指南》,该书以患者为中心,全面覆盖了营养、运动、心理、中医等多个维度,旨在为食管癌患者及其家属、各级医务工作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与指导,推动食管癌康复事业的发展。
自成立以来,我们专委会积极响应中国抗癌协会(即“总会”)的号召,不仅加强了自身队伍建设,还在北京、广州、新疆等多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建立了多个基地。同时,我们也深刻认识到康复与科普、媒体传播之间的紧密联系。为此,我本人有幸应邀加入中国抗癌协会媒体传播工作委员会并担任副主任职务,同时也在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康复工作委员会担任副主任,旨在通过整合科普、媒体传播与康复的力量,共同推动我国食管肿瘤康复事业的发展。
肿瘤界:过去一年,您作为专委会主委,组织或参与了哪些关键学术会议?请您介绍一下,包括但不限于会议的主题、亮点、参与人员及对行业的影响。
陈小兵教授:自去年9月16日正式成立以来,我们专委会聚焦于三个方面积极开展学术会议工作。
一、专委会内部学术例会
自成立至2024年春节前夕,我们坚持每月召开一次内部学术例会,深入探讨食管肿瘤整合康复的前沿动态与实践经验。会议汇聚了来自不同单位的副主委、常委及委员等核心成员,他们的真知灼见激发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具体亮点包括: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专委会副主委——高社干教授的精彩分享,其团队深入剖析了食管癌与口腔细菌牙龈卟啉单胞菌之间的关联,原创性发现口腔细菌牙龈卟啉单胞菌是食管癌的高危因素,为食管癌临床研究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赢得了广泛赞誉。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高社干教授团队的核心骨干成员,同时也是专委会委员兼副秘书长——贾瑞诺教授代表其团队分享了关于卡培他滨单药或者联合奥沙利铂在局部晚期食管鳞癌治疗的十年研究成果,结果发现卡培他滨单药或者联合奥沙利铂与传统的PF方案在局部晚期食管鳞癌的根治性同步放化疗中具有明显的优势,不仅高效低毒而且经济方便,该成果发表于顶级期刊JCO《临床肿瘤学杂志》上,引起业内高度关注。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食管癌研究所副所长——杨弘教授围绕食管癌术前术后治疗的新辅助、放化疗及免疫治疗等原创成果展开讨论,特别是ctDNA与bTMB在免疫治疗疗效预测方面的突破,引发热烈讨论。
天津市肿瘤医院的张新伟教授组织天津肿瘤医院专家团队,提出术前治疗(术前转化治疗或者新辅助治疗)完全缓解后(pCR)可选择性保留食管器官的新概念,为食管癌治疗开辟新思路。
专委会最年轻的副主委,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高亦博教授作为青年科学家代表,针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方面的经验做了精彩的分享,其生动演讲赢得了广泛好评,圈粉无数。在提升专委会的科研能力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能力上提供了很大的助力。
二、积极响应总会号召,参与协会活动
我们积极响应中国抗癌协会总会号召,参与了一系列公益活动,如CACA指南走基层项目,旨在普及食管肿瘤康复及防筛诊治知识,惠及基层。其中,专委会副主委,来自福建省肿瘤医院的陈俊强教授,作为发起者,成功举办了多场公益活动,我亦有幸参与其中,与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防治科普专委会主委田艳涛教授共同参与,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此外,河南省肿瘤医院亦积极响应中国抗癌协会总会的倡议,紧密围绕专委会的核心工作任务,利用节假日的契机,组织专家团队深入基层,开展食管康复理念的宣传教育活动,以提升基层医疗水平及患者认知。本人亦利用春节假期,返回家乡,在村级、乡级、县级等医院积极组织和参与科普宣讲、义诊及患者教育活动,此举旨在增进基层医疗机构及患者对食管癌康复知识的了解与认识,同时彰显了河南省肿瘤医院作为医疗服务提供者所肩负的社会责任与使命担当。
三、深化兄弟专委会合作,共促整合发展
在与中国抗癌协会兄弟专委会的横向深入合作层面,我们致力于资源的有效整合,积极践行樊代明理事长提出的“肿瘤防治,赢在整合”理念。具体而言,我们广泛参与了诸如食管癌整合康复大会在内的多项跨界合作专项会议,不仅促进了兄弟专委会之间的紧密协作,还实现了治疗手段的融合创新。在此过程中,我本人亦参与其中,不仅在康复大会上发表了主题报告,也在食管癌整合大会中贡献了自己的见解与研究成果。此外,我们还积极与肿瘤防治科普专委会、肿瘤运动康复专委会、感染性肿瘤专委会及肿瘤整体评估专委会等兄弟专委会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通过联合举办学术活动、共享资源、共享信息等方式共同推动食管肿瘤整合康复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肿瘤界:2024年8月22日,您荣获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科技部、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发布);那么在紧张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之余,在肿瘤科普领域,简要分享您做了哪些工作?
陈小兵教授:科普工作,于我而言,远非单纯职业之范畴,实则为一种能力的体现。若仅视其为工作,众人或感疲惫不堪;然若视其为能力,则普遍觉其轻松自如。我及我的团队,始终秉持“民众所需之处,即为科普之所向”的基本理念,坚信医生之责,不仅在于治愈已病,更在于预防未病,即强调由被动治疗向主动预防的深刻转变,尤为重视科普宣传形式的创新与发展。
我们采取多元化策略,深入基层、街道、校园、社区,利用博客(现多指微博)、视频、微信、专栏、抖音、直播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以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积极传播正能量,普及科学知识。团队由十二位博士组成,包括陈贝贝博士、吕慧芳博士、王建正博士、徐伟锋博士、聂彩云博士、赵静博士、赫云端博士等核心成员,均满腔热忱地投身于健康公益科普志愿活动中,系列肿瘤防治科普公益活动影响深远,线上线下受众已逾亿人次。
我们所有活动的核心聚焦于实现肿瘤患者获益的最大化,特别是在其最需之时,提供易于理解、实用有效的科普内容,确保患者能听懂、会用、且用之有效,此乃实战型科普之精髓,旨在实现患者最大化获益。科普作为关键沟通桥梁,其终极目标非止于科普本身,而在于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增强患者理解力与接受度,进而赋能临床、科研与教学,深化医学治疗的同时,传递人文关怀,提升医患沟通效率与质量。
科普在促进患者康复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增强患者治疗依从性,激发其抗癌斗志,积极配合治疗方案,从而提升治疗效果,减轻副作用。长远来看,科普的终极愿景是通过普及健康知识,提升公众健康素养,增强防癌意识,从根本上降低包括食管癌在内的各类恶性肿瘤发病率,提高治愈率,为健康中国战略贡献医者之力,此非空谈,必当付诸实践,见诸成效。
肿瘤界:简要介绍您参与或牵头的临床研究项目,请简要说明这些研究项目的背景、目标、方法论、目前的进展以及对临床实践的潜在影响。
陈小兵教授:食管肿瘤这一范畴,实际上涵盖了食管鳞癌、食管腺癌以及食管小细胞癌等多种类型。当前,我团队及食管肿瘤整合康复专业委员会期望从三大维度协同推进工作。首要关注点是食管鳞癌,针对该领域,我们已有多项研究正处于论证阶段。鉴于专委会成立至今仅一年有余,部分针对食管鳞癌的研究项目正刚起步,在积极推进中。
此外,我团队特别聚焦于食管腺癌的前沿研究,其中包含两项研究者发起的研究(IIT研究),这两项研究广泛覆盖了HER2阳性与阴性的食管腺癌-贲门腺癌患者,治疗策略采用的是抗血管生成治疗联合免疫治疗再联合化疗。具体而言,一项由陈贝贝博士主导,另一项则由吕慧芳博士负责,目前均处于稳步实施之中。
对于食管小细胞癌,我们也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并已收集相关病例资料,在机制研究层面,尤多博士后正致力于相关工作的深入探索。同时,我们积极鼓励专委会全体委员依据个人兴趣与研究专长,在各自领域内开展研究,以丰富整体研究生态。例如,专委会的高社干院长及贾瑞诺教授等专家,已引领实施了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研究项目。
综上所述,自食管肿瘤整合康复专委会成立一年以来,我们的临床研究工作始终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中。作为一个新兴的专委会,我们深知自身在经验积累上的不足,因此,我们积极寻求兄弟专委会的交流与合作,以期通过借鉴与学习,不断推动我们的研究工作向更深层次迈进。
肿瘤界:请您介绍在中青年专家培养方面的工作?
陈小兵教授:谈及中青年专家的培育工作,我内心满怀激动与热忱,对此议题深感兴趣。作为已从青年步入中年的亲历者,年逾半百之际,我时常深刻自省,反思在人才培养与助力他人成长方面的成效与不足,正如韩愈所言:“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在人生的旅途中,能遇到慧眼识才、善用其才的伯乐,实属难能可贵。作为专委会主委,我深感责任重大,致力于积极发掘并精心培育人才。
尤为令我欣慰的是,我们专委会最年轻的副主委——高亦博教授,起初因前辈引荐而结缘,经过多次深入交流,我深刻感受到高教授不仅专业能力强、水平高,更具备难能可贵的情怀与远大抱负。在《食管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临床应用全程管理专家共识》编写过程中,他贡献良多,不仅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还把其团队原创性的成果纳入进去,对专委会工作展现出极高的热情与投入。鉴于高教授年轻有为,学术成就斐然,科研成果丰硕,堪称学术界之千里马,我认为他需要更广阔的舞台,以充分释放其潜力。因此,我主动邀请他代表专委会“冲击”中国抗癌协会青年科学家奖,为何会用冲击两个字,因为难度太大了,虽知此奖项竞争激烈,含金量极高,汇聚了全国各地的青年才俊与杰出青年学者,但我坚信高教授的实力与潜力。在备赛过程中,我们共同面对挑战,精心准备PPT课件,反复打磨,力求在有限时间内全面展现高教授的卓越成就与风采。经过严格的资格审查、线上评审及最终的线下答辩,高教授凭借不懈努力与出色表现,成功斩获此殊荣,实为难能可贵。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的获奖者中,高教授是唯一来自我们这个成立不足一年的新兴专委会(食管肿瘤整合康复专委会)的代表,这一成就更显其不凡。
此外,专委会内还有诸多青年才俊值得深入挖掘与培养,如常委兼秘书长居来提、委员兼副秘书长贾瑞诺,以及青年副主委杨弘教授、赵建夫教授等,他们均属80后精英,各有千秋,展现出非凡的才华与潜力。贾瑞诺副秘书长作为高社干院长团队的核心成员,在临床与康复领域见解独到;杨弘教授不仅在科研上取得高分文章,外科手术技艺亦精湛;赵建夫教授自加入专委会以来,不仅在学术上取得新突破,更在管理岗位上崭露头角,担任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分管肿瘤及科研工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秘书长居来提·艾尼瓦尔,作为新疆少数民族青年专家,加入专委会后积极投身专委会各项工作,科研与管理并重,成绩斐然,更被推荐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年轻后备干部代表,目前挂职哈密市中心医院副院长。除了上述人物之外,我们专委会其他的几位青年专家也都很不错,包括我们团队的吕慧芳、陈贝贝、王建正博士等等,她们的成长也在专委会中也可圈可点。
综上所述,我深感自豪与成就,不仅因为上述杰出青年专家的成长与贡献,更因专委会整体青年专家队伍的蓬勃发展。未来,我们将继续秉持人才为本的理念,为更多青年才俊提供成长与发展的平台,共同推动食管肿瘤整合康复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肿瘤界:目前,医疗领域内各类指南与共识浩如烟海,而《食管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临床应用全程管理专家共识》却独树一帜,聚焦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食管癌这一相对小众但重要的癌种中的临床应用,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该共识图书出版已经发行了5000多册,杂志从发表到现在阅读量已经数万+人次,行业反响热烈,充分彰显了其内容的权威性和实用性,可见其制作之用心之良苦,您能否分享一下您及团队在编制这份共识过程中所做的努力与贡献?
陈小兵教授:自专委会成立以来,我们首先编制了《食管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临床应用全程管理专家共识》,该共识紧扣当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领域的热点与难点,即其如何合理应用与管理的问题。共识旨在全面覆盖食管癌治疗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临床应用实践,详尽阐述其应用过程中的毒副作用管理、适应症与禁忌症界定,从而提供一个系统、科学、规范且严谨的全程管理指导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