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特色专栏 > 详情
肿瘤界·主委说丨矢志不渝,未来可期:中国抗癌协会食管肿瘤整合康复专业委员会主委陈小兵教授访谈(下篇)
浏览量:25     发布者:肿瘤界     时间:2024-09-17

前 言


在上篇的深度总结中,陈小兵教授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前瞻性的视野,不仅为我们细致梳理了中国抗癌协会食管肿瘤整合康复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自成立以来的辛勤耕耘与辉煌成就,更以其专业权威的阐述,勾勒出一幅专委会蓬勃发展、不断创新的工作蓝图。他的话语中,既包含了对过往一年风雨兼程、不懈努力的肯定与自豪,也洋溢着对未来征程的无限憧憬与坚定信念。


展望未来,中国抗癌协会食管肿瘤整合康复专业委员会将如何继往开来,书写新的篇章?这无疑是大家关注的焦点。随着医学科技的飞速发展和肿瘤治疗理念的持续革新,专委会的下一步工作发展与规划势必将更加紧密地围绕“整合康复”这一核心理念,进一步拓展服务领域,深化科研合作,加强学术交流,提升专业技能,以期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精准、高效的康复治疗方案,为患者谋福祉。


主委简介PROFILE


1743160848545542.jpg

陈小兵  教授


  • 河南省肿瘤医院(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肿瘤内科副主任,消化内科病区主任

  • 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

  •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卫健委“国家健康科普专家”

  • 中国科协“十大科学传播人物”

  • 河南省高层次人才“中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河南省第九批优秀专家,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卫生科技领军人才,河南省最美科技工作者

  • 中国抗癌协会(CACA)理事

  • CACA《肾脏保护》指南主编、《整体评估》指南副主编等

  • CACA食管肿瘤整合康复专委会主任委员,CACA肿瘤康复、媒体传播工作委员会副主任,CACA肿瘤整体评估专委会常委兼副秘书长

  • 《基于PDL1蛋白表达水平的胃癌免疫治疗专家共识(2023年版)》执笔专家、《食管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临床应用全程管理专家共识》第一主编、《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等核心期刊编委


曾主持或完成国自然基金面上项目2项、河南省“杰青”、河南省“自然重点”和河南省医学科技重大攻关项目等20余项,发表SCI收录文章115篇,影响因子IF≥5分的论文43篇,H指数29。其中,以第一/通讯作者(含共同)在Signal Transduct Target Ther、Mol Cancer等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SCI论文79篇,总影响因子超过450分。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6项、省医学科技奖等市厅级一等奖11项;担任国家“十四五”重点图书《整合肿瘤学》临床卷《腹部盆腔肿瘤分册》主编,《全面说食管癌》《食管肿瘤整合康复》主编,担任胃癌、食管癌、胰腺癌等38部国家规范、指南和专家共识编委。主编副主编专著26部,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20名、指导博士后3名。主编的《面对癌症:不恐慌不盲从》获科技部2020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科普奖。


带领团队获批河南省难治性消化道肿瘤精准治疗工程研究中心等多个省部级、市厅级科研平台。


肿瘤界:回首过去一年,中国抗癌协会食管肿瘤整合康复专业委员会在推动食管肿瘤领域的科研创新、临床规范治疗、患者康复教育以及多学科协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展望未来,请分享您对中国抗癌协会食管肿瘤整合康复专业委员会的发展规划和目标。

陈小兵教授:

一、平台建设与优化

在平台的建设与优化方面,首要任务是进一步完善平台的搭建工作。鉴于我国科普平台已具备一定基础,我们应积极融入中国抗癌协会总会的科普平台体系,实现自上而下的有效对接。同时,着眼于长远发展,需积极规划与推动整合康复基地在全国范围内的布局与建设,这对于拓宽服务范围、提升整体效能至关重要。鉴于我兼任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康复工作委员会与媒体传播工作委员会的副主任职务,下一步将深入思考如何高效整合这两大工作委员会与食管肿瘤整合康复专业委员会的资源与职能,既要完成各工作委员会的工作任务,又要推动专委会的持续发展,实现三者间的有机融合与相互促进。


二、横向拓展与合作

在横向拓展领域,我们需加强与兄弟专委会的紧密合作,特别是与运动康复专委会、感染专委会、整体评估专委会等专委会的协同,共同探索食管肿瘤整合康复的新路径。同时,强化与科普宣传及媒体传播领域的合作,构建一张纵横交错的合作网络。通过这一网络,我们将系统性地构建食管肿瘤整合康复体系,涵盖科普内容的创新、传播手段的优化、营养支持的策略、运动康复的实施、感染防控的加强以及疗效评估的完善等各个环节。这一策略旨在从形式到内容,从传播手段到实际效果,全面提升食管肿瘤患者的康复体验与治疗效果。


三、学术方向工作精进

在学术建设方面,专委会将聚焦于前期已制定的专家共识、专著及科普读物的进一步完善与更新。展望未来,第二个年度的工作重心将放在学术专著的编写上,鼓励专委会常委及以上成员,包括各位副主委等,围绕各自专长领域,针对学术难点与困境,开展深入研究,例如在寡转移治疗整合、围手术期免疫治疗等关键领域发力,制定相应的专家共识或编写专著等。


此外,我们还计划对食管癌整合康复的成功案例进行总结与归纳,编写相关书籍,以记录并分享成功的康复经验,为行业内外提供参考与借鉴。在临床研究层面,将鼓励全体委员积极参与多中心研究或研究者发起的研究等,聚焦于减轻患者经济负担、降低治疗毒副作用、提高疗效及延长生存期等核心议题,共同推动食管肿瘤整合康复事业的学术进步与发展。


肿瘤界:在您看来,当前食管肿瘤领域面临哪些挑战?针对这些挑战,中国抗癌协会食管肿瘤整合康复专业委员会可以采取哪些策略来应对?

陈小兵教授:主要是食管癌的综合防治策略问题,对此,我们需深入贯彻并落实理事长樊代明院士提出的“肿瘤防治,赢在整合”这一核心理念。这一理念不仅适用于肿瘤的防治阶段,更贯穿于康复的全过程,强调防筛诊治康的全程管理。


首要聚焦预防,特别要强化一级预防,即“防病于未然”。这要求通过组织系统化的科普教育活动,更新公众的健康观念,广泛传播食管癌预防知识,旨在引导民众摒弃不良生活习惯,树立并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以期从源头上有效降低食管癌的发病率。在此过程中,我们应注重故事讲述的方式,清晰阐述食管癌的成因与演变过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说清楚、讲明白。以河南林县为例,我们要把中国长达66年与食管癌斗争故事讲给大家听。上世纪50年代末(1957年),针对当时河南林县水不通,路不通、食管不通的局面,周总理明确提出要“摸清情况,研究对策”,周总理的批示,开启了河南林县食管癌防治的序幕。1958年,时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党委书记的李冰教授亲赴河南,对林县食管癌的发病状况进行了深入的摸底排查工作。抵达后,李冰教授目睹了当地食管癌疫情之严峻,深感震惊,几乎每家每户都饱受此病折磨,而民间流传的“十个癌症九个埋,还有一个不是癌”以及“得了噎食症,吃麦不吃秋”等俗语更是加剧了社会的恐慌情绪。在完成详尽的现场调研后,李冰书记返回北京,即刻向总理汇报了所见所闻,随即北京迅速组建医疗队前往支援,次年河南省政府也派遣了本省医疗队进驻。历经66载的不懈探索与研究,我们逐步揭示了河南林县食管癌高发的根源所在,即“粗、硬、烫、快、霉变、酸菜”等不良饮食习惯,尤其是霉变与酸菜中亚硝酸盐与霉菌的相互作用,显著提升了食管癌的发病风险。此外,吸烟酗酒、口腔卫生不良等因素亦不容忽视。经过数代人的努力与传承,如今我们对食管癌的病因已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为从源头上降低其发病率,我们倡导从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维持心理平衡及注重口腔卫生等多方面入手,综合施策。与此同时,学术领域亦不乏新观点的涌现。现任郑州大学副校长及河南医学院院长的董子钢教授,便提出了一种名为“1+X”的精准预防食管癌新学说。其中,“1”指的是最为关键的致癌因素——长期摄入过热食物(如温度超过65度的食物与饮品),而“X”则涵盖了粗糙食物、霉变物质、亚硝胺以及吸烟酗酒、膳食不均衡(如蔬菜水果及膳食纤维摄入不足)等多重风险因素。在董子钢教授这一创新理念的指引下,我们正积极应对食管癌预防的新挑战,特别强调避免食用过热食物的重要性。我个人亦通过抖音、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反复强调并普及相关知识,呼吁公众警惕过烫食物(如高温烩面、胡辣汤及茶水等)对食管健康的危害,此为一级预防的重要措施。


在二级预防层面,我们已取得了显著的突破与进展。除了沿用经典的胃镜检查手段外,今年在食管癌筛查领域,我们迎来了一项原创性的重大成果——由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消化内科肿瘤领域的杰出专家,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樊代明院士及其团队中的聂勇战教授等科研人员,共同研发出了一种创新的基因甲基化检测试剂盒。樊院士带领团队历经数年潜心研究,成功开发出这一针对食管癌的基因甲基化检测工具。在研发阶段,该试剂盒的设计与优化工作均由樊代明院士团队完成;而进入验证阶段后,为确保其临床应用的有效性与可靠性,由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国家癌症中心主任及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院长的赫捷院士牵头临床研究,本人深感荣幸能够参与其中,河南省肿瘤医院在这个过程中也贡献了一份力量,提供了丰富的样本量资源。目前,该项目已于8月7日顺利获得国家相关部门的正式批准上市。接下来,我们将积极推广这一创新产品在食管癌早期筛查与诊断中的应用,特别是针对那些虽需进行胃镜检查但因各种原因(如恐惧、时间不便等)而犹豫不决的人群。通过抽取5毫升血液进行初步检测,若结果为阳性,则强烈建议立即进行胃镜检查,以排除或确诊潜在的食管病变。值得注意的是,阳性结果可能意味着存在食管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涵盖癌前病变、高级别瘤变乃至早期癌症,但无论何种情况,及时干预均至关重要。这一举措无疑为食管癌的二级预防策略增添了新的有力武器。


三级预防,本质上属于临床预防的范畴,其核心目标在于预防疾病的复发、转移以及降低死亡率。这一过程强调规范化、全程化及个体化的整合治疗策略,旨在通过综合治疗手段实现患者的全面康复。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科学而全面的评估体系,它要求我们对每位患者进行精准评估,进而量身定制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期最大限度地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并提升其生活质量。在此过程中,我们应紧密遵循中国抗癌协会提出的“评-扶-控-护-生”五字诀,作为综合评估与治疗的指导原则。对于每一例患者,我们都将采用针对性的最佳治疗方案组合,包括但不限于支持治疗、对症治疗、控瘤治疗、心理治疗、运动疗法及营养治疗等,以全面覆盖患者的治疗与康复需求,这即是三级预防的精髓所在。


诚然,我们应矢志不渝地追求理想,强化一级预防,以期降低食管癌的发病率;同时,亦需直面现实,优化二级预防,提升早期筛查、诊断与治疗的效率,从而提高治愈率。至于三级预防,则是力求减少中晚期,尤其是晚期食管癌患者的无奈,核心在于通过加强一级与二级预防的“加法”效应,间接实现晚期病例数量的“减法”,即早期发现与治疗的患者增多,自然晚期患者比例下降,这构成了我们不懈追求的愿景。


然而,当前食管癌防控领域仍面临诸多严峻挑战,主要表现为“两头小中间大”的尴尬局面,即预防与康复环节相对薄弱,而诊疗环节则过度集中资源,此现象亟待改善。在不少地区,临床医生的关注点往往局限于诊断与治疗,对预防与康复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即便有所重视,也缺乏足够的整合力度。此外,食管癌诊疗领域的原创性研究尚显不足,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稀缺,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们制定更具权威性的指南或规范,而只能以共识形式呈现,反映出证据体系尚待完善。


因此,我们需深刻认识到食管肿瘤整合康复的至关重要性,从源头上出发,加强预防、筛查、诊断、治疗及康复等各个环节的研究与实践,全面提升食管癌的综合防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