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淋巴瘤专家委员会、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白血病专家委员会和北京慢性病防治与健康教育研究会组织编写的《多发性骨髓瘤骨病临床诊疗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于2024年9月26日在第27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暨2024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学术年会期间盛大发布,旨在为多发性骨髓瘤骨病的多学科临床诊疗提供了更为科学、权威、客观、实用、合理且规范的指导性文件。
《肿瘤界》诚邀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贡铁军教授进行专访,就《指南》制定背景、核心要点,以及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等方面进行深入分享,为广大读者带来深度解析和前沿视角。
肿瘤界:推动多发性骨髓瘤骨病(MBD)治疗的规范化进程至今日,请您分享一下MBD治疗领域的现状与发展?
贡铁军教授:除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原发病之外,治疗多发性骨髓瘤骨病的手段逐渐丰富,临床对多发性骨髓瘤骨病的关注也在逐渐增加,常用的治疗药物有一代、二代和三代的双膦酸盐,RANKL抑制剂等。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指南工作委员会于2021年对《多发性骨髓瘤骨病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14版进行了更新补充。在今年的第27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暨2024年CSCO学术年会上,我们在2021版共识的基础上制定并发布了《多发性骨髓瘤骨病诊疗指南》,指导临床医生进行规范的药物治疗和MDT多学科合作,《指南》的发布意味着多发性骨髓瘤骨病的全程管理取得了极大的进展。
肿瘤界:随着抗肿瘤全身治疗药物的发展,晚期肿瘤患者的生存时间得以延长,骨靶向药物对于MBD的治疗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长期使用可能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率有所上升,请您简要介绍如何对骨靶向药物不良反应进行管理?
贡铁军教授:建议每年进行一次,或根据临床指征调整监测频率。影像学方法的选择应与诊断时保持一致(如全身PET/CT、WB-DWI和MRI等方法),以便于对比。治疗期间应该开展毒副作用的监测,重点关注肾功能和颌骨方面。
监测肾功能:在多发性骨髓瘤的疾病进程中经常伴随着肾功能不全。双膦酸盐类药物有可能导致急性肾功能不全,其肾毒性的发生率为9%~15%。因而推荐每次使用双膦酸盐前以及在用药过程中需要动态监测尿常规、肾功能以及电解质水平。地舒单抗对肾功能损伤比较小,但仍需定期监测肾功能,预防低血钙的发生。
防治颌骨坏死(ONJ):双膦酸盐及地舒单抗均可引起ONJ,诊断多发性骨髓瘤时需要对患者口腔进行整体检查,尽早解决患者口腔问题,这样临床应用双膦酸盐和地舒单抗后,患者整体ONJ的发生率可出现明显的下降。最新的数据显示使用地舒单抗的患者比使用双膦酸盐的患者更早发生ONJ,发生的ONJ频率比使用双膦酸盐的患者要高。在一项日本的研究中,连续三年收集到的临床常用双膦酸盐颌骨坏死/骨髓炎的报道,其中因卡膦酸仅有18例(中位时间1095天)、唑来膦酸290例(中位时间592天)、帕米膦酸41例(中位时间867天),三代双膦酸盐因卡膦酸较其他双膦酸盐相关ONJ的发生率更低、中位时间更长,风险更小。ONJ是可防可控的并发症,通过尽早的预防和科学的治疗,可将骨靶向药物不良反应对患者的影响降至最小化,减少不良反应对生活质量和生存的影响。
肿瘤界:《指南》中详细阐述了多学科管理,请您简要阐述MBD的全程管理中,不同科室的职责如何界定呢?
贡铁军教授:本《指南》最大的亮点就是强调多学科合作,从多发性骨髓瘤骨病的诊断、治疗到并发症的处理,都需要多学科的参与,其中包括了血液科、口腔科、骨科、肾科、疼痛科等科室,血液科担负起了主要的救治责任,承担着患者全程管理和原发病的治疗任务。
骨科:《指南》中对骨科的描述篇幅较大,面对病理性骨折、截瘫等特殊情况时,外科治疗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手段。骨髓瘤外科治疗的目的不是根治疾病,而应以缓解疼痛症状、提高生存质量为重点。
放疗科:部分患者能从放疗科得到获益,包括缓解疼痛或在放疗科进行局部治疗,通过减轻患者的身体和心理负担,全面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
疼痛科:患者的疼痛问题是临床医生亟需关注的。随着骨靶向药物的应用,疼痛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在疾病的全周期治疗过程中,疼痛仍可能持续存在,甚至剧烈难忍,鉴于此,与疼痛科医生的紧密合作变得尤为重要,临床需要在疼痛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止疼药物,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疼痛发作的频率和程度。当然,随着对原发病的诊疗,大多数患者的疼痛症状能得到显著的缓解和改善。
综上所述,MDT团队合作对治疗多发性骨髓瘤骨病患者来说至关重要,这也是当前医疗领域积极探索的一种创新治疗模式,希望通过多学科团队协作,为患者量身定制更加全面、精准的治疗方案,使患者获得更好的获益,最大限度地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与生活质量。
专家简介PROFILE
贡铁军 教授
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副所长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委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病转化专委会常委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抗白血病淋巴瘤联盟青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白血病专家委员会秘书、淋巴瘤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院协会血液学机构分会常委
国家卫健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肿瘤学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华血液学杂志》通讯编委、《白血病·淋巴瘤》编委
黑龙江省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黑龙江省医师协会淋巴瘤骨髓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黑龙江省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委会侯任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黑龙江省抗白血病淋巴瘤联盟副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