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科资讯 > 详情
新书推荐 | 《中医肿瘤学新论》
浏览量:81     发布者:肿瘤界     时间:2025-08-14




主编简介


王笑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肿瘤中心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重点学科带头人、中医肿瘤首席专家。现兼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等职位。不断深入原创性肿瘤基础理论研究,运用中医思维辨治肿瘤,发挥功能调理特色,重视结构重建研究;不断完善“癌毒学说”,提出“肾实学说”“岩燚理论”“心神学说”等原创性中医治癌学术观点。主持或参与国家“八五”“九五”攻关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北京市科委重大项目等。



内容简介


本书立足临床,在继承传统中医肿瘤理论基础上,结合王笑民教授近10年肿瘤辨治思考实践成果,从中医肿瘤学源流与各家学说、肿瘤发生、肿瘤发展、肿瘤性状与病机、肿瘤诊断、肿瘤标本、肿瘤治疗、未病先防的方面论述了前人对肿瘤发病、病因病机、治疗方面的认识,并根据临床实践总结出了“岩燚说”“肾实说”“心神不力说”;归纳了肿瘤独特的病机如火水未济、太少合病、阳虚毒聚等;在现代治疗中纳入中医理论,并深入探讨了其对虚、痰、瘀、毒的影响,为中医治疗肿瘤提供了新的思路



编委会


主   编:

王笑民


副主编:

杨   永  刘   声


编   委:

杨   霖  程培育  念家云  丁彤晶

马婷婷  李晓晓  张佳慧  马云飞



序一


肿瘤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世界各国在肿瘤研究方面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虽获一定进展,但未能彻底解决问题。


中医药治疗肿瘤富有中国特色,且在肿瘤的综合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古至今,历代医家对肿瘤的病名、病因、病机、诊断、治疗进行了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表及里的研究,建立了针对肿瘤的诸多理论和学说,形成了“虚痰瘀毒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中医病机学共识,这些理论、学说和共识对肿瘤的中医药治疗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由于古代肿瘤发病率较低,古典医著对于肿瘤的认识不够全面、不够深入,并且现代医家虽认识到“虚痰瘀毒”是肿瘤的重要病机,但未能系统深入地思考这些病机产生的本源及致病特征,对于上述病机要素的脏腑定位、阴阳特征、作用途径、作用力度及其相互影响的研究不够,因此到目前为止,有关中医肿瘤学的完整理论体系尚未成形。


本书作者立足于中医理论,运用中医思路、中医方法对现代肿瘤的诊疗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在总结前人经验、不断实践的基础上建立“虚极致实” “肾实致病” “燚为病性、岩是病质”等一系列新的学说,提出肿瘤发病“虚是病本、毒是关键、痰瘀成形”的学术观点。这些观点、认识、学说为中医药治疗肿瘤提供了新的思路。


治病必求于本。中医药若想在肿瘤诊疗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必须深入思考疾病的本质、精准把握发病的机制。中医药在肿瘤及其治疗引起的并发症方面的缓解(减症)作用也是有目共睹的,但中医药对局部病灶的控制(治病)作用仍有待进一步提升,希望本书能为中医药治疗肿瘤能力的提升带来有益的帮助。


国医大师 刘嘉湘



序二


恶性肿瘤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种常见疾病,防治肿瘤已成为全世界医学领域中的重要研究课题和迫切任务。生物治疗、免疫治疗等新方法不断出现,靶向药物更新换代,大型临床研究持续开展。虽然这些治疗手段取得不少进展,但仍有许多问题尚未解决。


中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它有着与疾病做斗争的丰富经验与系统理论。我国古代医学文献中记载了大量对肿瘤的理论认识与治疗方药,至今仍在指导着中医临床并取得了可观的疗效。在当前肿瘤治疗中,我国正走着自己独特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的道路。中医药因其独有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特色,在改善肿瘤相关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缓肿瘤复发与转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历代医家也不断创新完善中医肿瘤理论体系,该体系涵盖了中医肿瘤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方面。近几十年来,从认识到正气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到形成“虚、痰、瘀、毒”的中医肿瘤病机共识,中医肿瘤理论快速发展,并有效指导临床实践。然而,中医肿瘤理论仍有许多“盲点”和“茫点”:癌毒阴阳属性、致病特征、毒量毒力等具体问题尚待澄清;现代治疗手段对机体虚、痰、瘀、毒的影响仍需思考;扶正与祛邪的选择与时机仍需优化;完整的中医肿瘤理论体系仍需中医肿瘤工作者不断添砖加瓦。


该书作者从中医理论出发,坚守中医原创思维,对恶性肿瘤类疾病的发病原因、发病机制、病机要素的相互作用及现代治疗的影响、肿瘤诊断与治疗等各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探索。在总结归纳前人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原创性地提出了“岩燚说”“肾实说”“心神不力说”;归纳了肿瘤独特的病机如火水未济、太少合病、阳虚毒聚等;将现代治疗手段纳入中医理论,并深入思考了其对虚、痰、瘀、毒的影响。这些新学说、新思想、新提法成为中医肿瘤理论体系发展的新动能。


中医药治疗肿瘤任重道远,提高临床疗效是其关键。只有认识疾病本质、精准把握核心病机,才能提高疗效。希望本书能对中医药治疗肿瘤有所助力。


全国名中医 郁仁存



前言


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防治肿瘤任务迫切,责任重大。中医药在肿瘤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医肿瘤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中医肿瘤理论体系,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虽然整体调节(调理)有优势,但局部病灶控制(治病)亟待加强,这就需要源头理论上的更新及创新,因此,原创中医肿瘤理论体系尚待完善。


本书即是基于中医原创思维,多维度丰富了中医肿瘤理论体系,包括病因病机、诊断治疗、未病先防等多方面,尤其提出了较多新假说、新学说、新思想,体现了“新论”之意。其一,用“岩燚”高度概括肿瘤特征,提出“胎毒”“少阴直中”“元精异化”等病因;其二,原创“肾实”“心神不力”等病机理论,首次论述“木风火”及复发转移中“肝风”的作用;其三,治疗方面提出“扶正恋邪”的新思考,并将疾病与人体分为三阶段、九状态,指导祛邪与扶正的运用等;其四,将现代治疗手段纳入中医论治体系中,系统论述了现代治疗手段的中医属性及其对“虚痰瘀毒”的影响,进一步扩大了中医肿瘤体系的范畴。


本书从想法到完稿历时十年之久,可谓“十年磨一剑”。其间数易其稿,不断更新补充,力求“言务新,说有据,行能效”。相信能给肿瘤学科的各级医师、科研人员及医学院校师生带来启发与益处。书中多次提到穿山甲与炮山甲等药物,现均已禁用。书中如有不足之处,欢迎指正。


王笑民



目录


精美图书抢先看




来源:大医微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