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科资讯 > 详情
全球首个!《人甲状腺癌类器官构建规范》正式实施,华西医院引领个性化治疗新突破
浏览量:141     发布者:肿瘤界     时间:2025-08-20

近日,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发布2025年第16号公告,全球首个甲状腺癌类器官领域团体标准——《人甲状腺癌类器官构建、保藏与质量控制规范》(T/CRHA 184-2025)于8月10日正式落地实施。该标准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甲状腺外科李志辉教授及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田文教授牵头,联合全国60余家顶尖医疗机构共同制定,填补了国际甲状腺癌类器官技术标准化领域的空白,为肿瘤类器官从实验室走向临床诊疗搭建了"标准化桥梁"。



01
破解临床难题,标准锚定技术痛点


甲状腺癌发病率全球持续攀升,女性患病风险显著高于男性。传统治疗中,晚期患者常面临药物疗效个体差异大、耐药机制不明等困境。类器官作为能精准复刻原发肿瘤特征的"微型肿瘤模型",其培养稳定性与一致性一直是制约临床转化的关键瓶颈。


该标准直击这一痛点,从样本采集到类器官冻存复苏建立全流程规范:要求手术样本30分钟内进入专用培养基,0-4℃冷链运输不超过2小时;明确活细胞数需达10⁴以上、活力超70%方可启动培养;通过STR鉴定、基因突变测序等多维度验证,确保类器官与原发肿瘤遗传一致性超80%。这些严苛标准为临床应用奠定了科学基础。



02
华西实践领跑,类器官技术赋能个性化治疗


作为标准牵头起草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甲状腺外科早已将类器官技术应用于晚期甲状腺癌诊疗一线。针对传统治疗无效的难治性病例,团队从2021年起,通过构建患者专属类器官模型,在体外模拟肿瘤对不同药物的反应,为超过600例晚期甲状腺癌患者精准筛选最优治疗方案。


临床数据显示,该技术可使晚期甲状腺癌患者治疗响应率提升40%以上。一位伴有多发转移的乳头状癌患者,经类器官药物敏感性测试指导调整用药方案后,肿瘤体积3个月内缩小62%,生活质量显著改善。这种"一人一模型、一人一方案"的个性化治疗模式,正是标准落地后临床转化的生动实践。



03

从标准到临床,开启精准诊疗新纪元


该标准的实施,不仅为甲状腺癌类器官构建提供了全球首个可遵循的技术规范,更将加速推动类器官技术在药物筛选、耐药机制研究等领域的应用。华西医院甲状腺外科团队表示,将以标准为指引,进一步扩大类器官导向治疗的临床应用范围,建立"手术/穿刺-建模-用药" 的闭环诊疗体系,让更多晚期甲状腺癌患者受益于精准医学的进步。


此次发布的标准,既是对我国在肿瘤类器官领域领先地位的认可,更标志着甲状腺癌个体化治疗进入标准化、规范化的新阶段。




2-1.png2-2.png




来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甲状腺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