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科资讯 > 详情
好书推荐 | 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教材《中西医结合肿瘤学》
浏览量:204     发布者:肿瘤界     时间:2025-08-21

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侯炜教授主编,朴炳奎教授花宝金教授主审的《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系列教材中的重要著作。该书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牵头,联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各协作组组长单位共同编写,凝聚了国内中西医肿瘤领域专家的智慧与临床经验。


该书拟以中医辨证论治为基石,基于50多年来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成果,并吸取现代医学经验,对肿瘤的发生、发展及其预防、治疗、康复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深入的总结和探索。 全书分上、中、下三篇,以预防、治疗、康复为主线,从理、法、药三个角度介绍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相关内容。上篇为总论部分:概括性的介绍中医学历代文献关于肿瘤的论述、肿瘤病因病机与治则治法、肿瘤预防与康复、中医肿瘤临床与基础研究、名家学说,概述肿瘤学基础及其发病机制、肿瘤发生发展的影响因素等基础知识;中篇为各论部分:详细介绍临床常见的肺癌、胃癌、肠癌、乳腺癌、食管癌、头颈部肿瘤等13个癌种的临床治疗规范,重点介绍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则及方法;下篇为抗肿瘤药物学,结合研究生的教学特点,介绍部分治疗肿瘤中成药和中草药。


2-1.png



主编简介



2-2.jpg

侯炜 教授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主任,国家临床(中医肿瘤)重点专科负责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肿瘤重点专科负责人,北京市远程会诊中心(中医肿瘤)负责人。


目前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传统医学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国家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肿瘤分会常委、北京医学会肿瘤放射治疗分会委员等职。承担和参加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级课题等项目十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提出“养阴清肺活血法治疗放射性肺损伤”、“清热解毒法治疗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等恶性肿瘤放射性损伤的中医辨治体系;创立“中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体系” 证实中医药能够有效地提高肺癌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复发转移率;研究中医药非小细胞肺癌维持治疗方案对于维持治疗阶段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验证了中医药治疗手段疗效不劣于现代医学维持治疗。组织专家编写《肺癌(非小细胞型)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中成药治疗癌因性疲乏临床应用指南》。获得201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项,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项。获得北京市首都名中医、第二届首都群众喜爱的青年名中医、中国中医科学院青年名中医称号。



编委会名单


主   审

朴炳奎  花宝金


主   编

侯   炜


副主编

刘   瑞  郑红刚


编   者(以姓氏笔画为序)

马   薇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王家伟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毛   昀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朱世杰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

朱耀东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刘   瑞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祁志荣  中日友好医院

孙彬栩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花永强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李   平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李   铮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李丛煌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李和根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杨国旺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肖志伟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吴   煜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吴万垠  广东省中医院

张   兴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张曦文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陈   震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林丽珠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周   蕾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周宇姝  广东省中医院

郑红刚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郝腾腾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侯   丽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侯   炜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秦英刚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贾立群  中日友好医院

贾英杰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高   宠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郭秀伟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郭秋均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蒋益兰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简小兰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中医药学历史源远流长,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在新时代,中医药事业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建院60周年贺信中殷切嘱托“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全国中医药大会上明确要求“做大做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发挥中医药行业“国家队”引领和示范作用。


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5年以来,成果丰硕,名医名家名师辈出,创新人才、优秀骨干桃李芬芳。我们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努力将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熔铸到中医药科研、教育和医疗的核心中来。以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为目标,筹建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中医药人才的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推动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做大做强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始于1978年,至今已走过40余年的辉煌历程。作为国家级培育高层次中医药人才的重要基地,积累了丰厚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源,成为中医药人才传承培养的宝贵财富,也为我国传统学科的人才培养做出了优秀示范和突出贡献。当前,我院研究生教育迎来了快速发展阶段,全院导师数、在校研究生数双创历史新高;首届“屠呦呦班”九年制本科直博生顺利入学,开创中医科学院本科招生的新纪元。


“将升岱岳,非径奚为”。教材是教学的根本,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教材建设直接关系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教材立足于新时代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需求,深入发掘40余年研究生培养的成功经验,紧扣中医药重点领域、优势学科、传统方法、高精技术、前沿热点,面向全国,整合资源。在两院院士、国医大师等权威专家领衔策划与指导下,既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又密切吸纳前沿学科最新的科研方法和成果。教材建设,做到传承与创新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实用与实效相结合,教育与启发相结合,从而实现为高层次人才的素质培养与能力提升扬帆助力。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坚持“四为”方针,加快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


本套教材是我院研究生教育阶段性成果的凝练与转化,同时也是我院科研、医疗、教育协同发展的成果展现。其编研出版必将为探索中医药学术传承模式与高层次人才培养机制起到重要的示范和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希望兄弟院校的同道专家和广大学子在应用过程中提出宝贵建议,以利于这一持续性工作的不断修订和完善。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

2-3.png

二〇二一年一月一日


前言


恶性肿瘤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中医、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是我国肿瘤综合治疗的特色和优势,在我国肿瘤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在中医药防治肿瘤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中取得了不少成果和经验,对提高肿瘤临床治愈率、延长患者生存期和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教材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负责组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各协作组组长单位参与编写,总结各单位肿瘤研究方面的优势病种,吸收国内其他同行的先进经验,重点介绍各单位及行业专家的研究成果及精华。同时,本教材还提出了肿瘤防治研究中的重点、难点,为培养中医、中西医肿瘤研究型人才奠定基础。


本教材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分为10章,主要介绍中医药、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的研究历史及进展、诊疗方法、疗效评价、预防、康复以及名家学说。各论分为13章,主要围绕优势病种总结诊疗方面的技术规范,重点突出研究进展、难点、思路,为后续开展研究指明方向。


本教材是首批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材之一,付梓之际,感谢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在本书组织编写过程中给予的大力支持,感谢所有编写人员付出的辛苦劳动。胡帅航、王丹丹、马秀梅、王欣妍、赵雨薇、亓润智医师参与本书的整理和校对工作,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教材在编写中参考了大量的国内外文献,由于时间仓促,有不妥和错误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侯炜

2022年10月


目录



2-4.jpg




样章试读





laiyua



来源:肿瘤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