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肿瘤界动态 > 详情
IASLC之声 | 苏春霞、吴楠、朱正飞教授的MDT交锋:III期NSCLC的关键决策与争议
浏览量:147     发布者:肿瘤界     时间:2025-09-04

2025年8月29日,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主办的播客节目“Lung Cancer Considered”第311期正式上线。本期节目由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苏春霞教授担任主持,特邀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胸外科吴楠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疗科朱正飞教授,围绕一例III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真实世界病例展开深入的多学科讨论(MDT)。专家团队聚焦纵隔侵犯的精准评估、侵入性分期的价值、手术可切除性的界定、新辅助/辅助治疗策略的选择以及寡转移病灶的处理等临床核心议题,为III期NSCLC精准诊疗提供实操参考。“肿瘤界”特整理访谈精粹,以飨读者。


1-1.jpg


播客音频


访谈精粹


苏春霞 教授


大家好!本期MDT讨论聚焦一例真实世界III期NSCLC患者,病例情况:52岁男性,不吸烟,因持续咳嗽(抗生素治疗无效)就诊,胸片提示左上肺6 cm肿块伴纵隔侵犯,进一步CT显示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无基础病史,健康状况良好;脑MRI未见转移;CT引导下活检确诊肺腺癌,18F-FDG PET-CT下左上肺肿块呈高代谢,左肺门、气管旁淋巴结轻度代谢。


首先请教吴教授:影像报告提示纵隔侵犯,按标准可能分期为T4,但T3与T4的界定直接影响治疗决策。从胸外科视角,胸部CT评估纵隔侵犯的可靠性如何?是否需要补充其他检查?



吴楠 教授


苏教授问题的核心在于如何准确判断T3与T4。肿瘤最大径在5-7cm本属T3范畴,若出现纵隔侵犯则升期为T4(纵隔侵犯是T4的重要标准之一),此时准确评估病理分期对治疗方案的选择至关重要。


从文献来看,纵隔侵犯分两类:一类是仅侵犯纵隔胸膜或脂肪组织;另一类是侵犯心脏大血管、气管、食管等重要结构。2013年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的一项日本癌症登记数据显示,T4患者中约15%为纵隔脂肪侵犯,45%为重要结构侵犯,但两者生存预后无显著差异,因此临床仍将纵隔侵犯整体归为T4。


再谈CT的可靠性:CT虽像是“肿瘤侦察雷达”,但其并不完全准确——CT判断纵隔侵犯的敏感度约61%,特异度约79%,常存在高估或低估侵袭程度。打个比方,CT显示肿瘤“贴靠纵隔”,可能只是“两张纸叠放”(未粘连),而非“胶水粘住”(真侵犯),无法明确肿瘤是否真正侵入纵隔组织。


因此,临床需结合其他检查佐证:一是PET-CT,主要用于评估淋巴结转移,但对纵隔侵犯判断帮助有限;二是MRI,其软组织分辨率更高,像 “高清探测仪”,能更清晰显示肿瘤与纵隔结构的间隙(如脂肪间隙是否消失),判断T3/T4分期的准确率达80%-100%(CT仅60%-70%),尤其判断心脏大血管侵犯的准确率(66%)显著高于CT(50%);三是纵隔镜或EBUS,主要用于淋巴结活检,不直接判断肿瘤与纵隔的分界面。


最终常需综合评估,甚至手术探查,避免仅凭CT就武断放弃或冒进手术,从而影响后续治疗。



苏春霞 教授


感谢吴教授的详实解读。朱教授,该病例初步判断为III期,且PET-CT提示左肺门、气管旁淋巴结轻度代谢。从放疗科角度,您认为是否需要病理确认淋巴结状态?



朱正飞 教授


我认为非常有必要。现如今随着治疗手段技术进步,T分期可能已非手术绝对禁忌,而N分期(淋巴结状态)却更能预测患者能否从手术中获益。早年EORTC 08941研究定义“不可手术”时就提到:腺癌患者若存在任何纵隔淋巴结转移,即使技术上可切除,也不推荐手术,因这类患者从手术中获益有限。而若肿瘤虽大(5.5-7cm)但无淋巴结转移,说明其生物学行为以局部进展为主,恶性程度相对较低,此时积极局部处理(如手术)的价值更高——指南也明确,T4N0-1患者的手术指征更强,但若为N2,则手术推荐度显著下降。因此,明确纵隔淋巴结状态是决策的核心环节之一。



苏春霞 教授


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有时会跳过侵入性纵隔分期,但精准医疗要求我们尽可能明确分期。吴教授,您对EBUS和纵隔镜这两种常用分期方法有何见解?



吴楠 教授


分期的准确性是打赢肺癌战争的前提,治疗前分期就像战前侦察地图,跳过侵入性分期如同闭眼决策,隐患巨大。分期方法分为“无创”(PET-CT、脑MRI)和“侵入性”(EBUS、纵隔镜),后者是减少分期误差的关键——若仅依赖影像,约20%患者会出现升期。数据显示:CT显示淋巴结肿大且PET-CT阳性,转移概率约85%-90%;CT肿大但PET-CT阴性,转移概率约10%-15%;CT无肿大但PET-CT阳性,转移概率约70%-80%;CT无肿大且PET-CT阴性,转移概率约9%。


EBUS和纵隔镜各有优势,特异度均可达100%,核心都是获取淋巴结病理:

  • EBUS:创伤小,经气管镜操作,对气管旁、隆突下、肺门淋巴结穿刺,有经验医生的敏感度可达85%(ASTER研究证实其敏感度不亚于传统纵隔镜);术后当天可出院。

  • 纵隔镜:需全麻下颈部小切口操作,直视下活检上纵隔、隆突下甚至肺门淋巴结,取样量更大,病理准确率高,还能为后续基因检测提供充足组织;但需住院,并发症发生率约1%(如血管撕裂),创伤比EBUS大。


临床实践中,EBUS已成为术前分期首选,纵隔镜更多用于“再分期”(如化疗后评估)。但近年免疫治疗兴起后,部分国际研究也用无创影像进行再分期,需结合具体情况选择。



苏春霞 教授


真实世界中,本例患者经EBUS证实11L、4L淋巴结阳性。对于III期NSCLC,MDT讨论的核心是“是否可切除”,吴教授,从外科视角如何界定“可切除”与“可手术”?对肺功能又有哪些要求?



吴楠 教授


这是两个相关但不同的概念,需分开解读:


可切除(Resectable)侧重肿瘤本身:能否实现R0切除。取决于肿瘤大小、是否侵犯重要结构(如左侧锁骨下动脉、气管、食管等)、淋巴结状态(是否多站N2、巨块型或包绕重要结构)。比如肿瘤包裹主动脉或侵犯心脏,多数中心定义为“不可切除”,但部分局限T4(无淋巴结转移),联合心脏外科等多学科协作,也可能实现切除,因此“不可切除”并非绝对。而对于多站N2转移患者,即使技术上能切除,但鉴于其潜在播散风险高,长期预后差,2023年美国胸外科协会共识不推荐此类患者直接手术,部分欧美医生也会选择转诊至肿瘤放疗科。但随着免疫治疗的兴起,此类患者在新辅助治疗后如实现肿瘤降期,仍可重新评估切除可能。


可手术(Operable)侧重患者整体状况:能否耐受手术。即使肿瘤可切除,若患者心肺功能无法承受手术,仍属“不可手术”。肺功能评估核心是 “术后残余肺功能能否维持正常生活”,肺叶切除一般要求术前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 1.5L,全肺切除要求FEV1 > 2.0L。更科学的方法是计算术后FEV1或肺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占预计值百分比(PPO),国际指南建议PPO-FEV1或PPO-DLCO> 40%即代表手术风险可接受。临床中还需结合“综合评估”,如爬楼测试、血气分析、憋气时长等,避免仅依赖肺功能仪数据(部分患者操作不规范导致误差)。


最终,安全切除肿瘤并使患者获益是手术根本原则。



苏春霞 教授


您提到新辅助治疗可将“不可切除”转化为“可切除”,若本例患者存在ALK融合(这类肿瘤虽具侵袭性,但对ALK抑制剂反应好),若超适应症用了ALK-TKI且反应显著,这种情况下是否可考虑手术?



吴楠 教授


ALK融合确实是“钻石突变”,ALK通路在新辅助靶向治疗中比EGFR更具潜力。与EGFR抑制剂相比,ALK抑制剂的肿瘤退缩效果更突出,即使小样本研究也能看到积极信号:

2018年回顾性研究(11例N2患者,doi: 10.1016/j.jtho.2018.10.161):克唑替尼新辅助治疗,90%患者实现PR,90%实现R0切除,18%达pCR;

NAUTIKA1研究:阿来替尼新辅助的pCR率达33%;

ALNEO研究(33例):阿来替尼新辅助后,86%实现R0切除,12%达pCR。


虽暂无大型3期研究,但这些结果提示:ALK融合患者若超指南使用抑制剂后肿瘤降期,可重新评估手术可能。临床中我会建议这类患者优先纳入ALK抑制剂新辅助的临床研究,观察肿瘤反应后再决策。期待未来更多更重要的数据信息来支撑这样的一种治疗模式。



苏春霞 教授


很有趣的方向。朱教授,若此患者最终判定为不可切除IIIA期NSCLC,指南标准治疗方法是同步放化疗。您的团队将如何制定诊疗计划?对心肺功能有何要求?



朱正飞 教授


不可切除IIIA期NSCLC的标准方案是“同步放化疗+免疫巩固”(Pacific模式),诊疗计划需兼顾“技术可行性”与“患者耐受性”:


技术层面:需确保肿瘤能接受根治剂量(如60 Gy/30次),同时周围危及器官(如肺、心脏、食管、脊髓)受量在安全范围内。这与设备、物理师能力相关。


患者耐受性:放疗对肺功能要求通常低于手术。一般认为FEV > 0.75L或爬楼能力尚可(如能爬3层)即可。另外需评估是否存在间质性肺病或巨大肺大泡等基础病,后者可能增加放疗后破裂风险。此外,驱动突变状态会影响方案:若驱动基因阳性,可短期应用靶向药缩瘤,但不宜过长,以免增加肺损伤风险(尤其EGFR突变患者);野生型患者不建议诱导阶段过早联合免疫,以免放疗杀伤激活的T细胞,序贯放化疗后再免疫巩固是合理策略(基于GEMSTONE-301、PACIFIC-6等研究)。



苏春霞 教授


本例患者接受紫杉醇+卡铂联合根治性放疗后疗效良好,但初始脑MRI未用造影剂,放化疗后复查(用造影剂)发现右侧额顶叶1 cm脑转移。对这种寡转移,朱教授您的治疗决策是什么?若选择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如何评估治疗时机?



朱正飞 教授


孤立性脑转移的治疗需结合“病灶特征、患者状态、颅外控制情况”综合决策:

  • 首选手术的情况:患者预期生存期长、颅外病灶控制良好、手术可安全切除(如非功能区病灶);手术优势在于局部控制率高,还能获取病理(排除原发脑肿瘤或其他转移),甚至通过基因检测明确脑转移灶与原发灶的突变差异,指导后续治疗。

  • 首选SRS/SRT的情况:若患者不愿手术或位置不佳。我更倾向于大分割立体定向放疗(SRT,3-5次)而非单次SRS(伽马刀)。现代技术无需有创头架,分次治疗在生物效应和毒性方面可能更具优势。


SRS/SRT时机需结合“驱动突变状态”:

  • 驱动突变阳性:若药物治疗对脑转移有效,可先用药至肿瘤最大退缩,再行放疗——此时病灶最小,放疗对正常脑组织的损伤也最小;

  • 驱动突变阴性:若免疫/化疗对脑转移疗效有限、症状重、肿瘤负荷大的患者,需在脱水、激素对症治疗的同时尽早启动放疗,避免病灶进展。



苏春霞 教授


患者可能关注“质子治疗”这类高端放疗技术,质子治疗在此场景价值如何?



朱正飞 教授


质子治疗优势主要在于物理学效应(形成Bragg峰[布拉格峰]),能在肿瘤处形成高剂量后迅速下降,理论上能减少正常组织损伤。但需客观看待其价值:对小病灶,光子SRS/SRT已能实现很好疗效和保护,质子优势可能不足以颠覆常规选择。如同优等生,考91分与92分差别不大。但对于较大肿瘤或毗邻关键结构需极致保护的情况,质子治疗可能有其价值。



    苏春霞 教授


    新辅助治疗发展迅速,若患者接受新辅助放化疗,放疗是否会增加手术复杂性和风险?



    吴楠 教授


    确实会增加挑战。放疗后的手术挑战主要来自“组织改变”:约20%患者出现炎症反应,部分患者有纤维化,导致组织弹性下降、术中分离困难,甚至术后出现支气管残端瘘。既往INT0139研究显示,III期患者新辅助放化疗后行全肺切除,30天死亡率达20%-25%(远远高于未放疗组),尤其右全肺切除风险极高。但随着放疗技术进步(如放疗照射野的精准控制)以及免疫联合疗法的应用,安全性数据已在改善。未来需要MDT团队(外科与放疗科)紧密合作,探索最佳剂量、靶区和手术时机,以期患者获益最大化。



    苏春霞 教授


    临床中部分患者术后病理才发现N2阳性,此时MDT常讨论是否行术后放疗。朱教授,您如何看待术后放疗(PORT)?



    朱正飞 教授


    LungART研究以及中国的PORT-C研究均表明,不加选择地对所有术后pN2患者行PORT无生存获益。目前也尚未明确哪些特殊高危患者能从术后放疗中获益,需更多研究探索。


    在当今免疫治疗时代,若患者已从新辅助免疫治疗中获益,再行纵隔淋巴结放疗,可能损伤残留的正常免疫细胞,影响后续免疫疗效。因此,目前PORT仅推荐在临床研究中进行,不用于常规实践。


    专家简介



    苏春霞 教授

    •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博士后导师

    •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肿瘤综合诊治中心主任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

    • 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上海市东方英才计划拔尖项目

    • 美中抗癌协会USCACA Co-President联席主席

    • 国际肺癌协作组织多学科协作委员会委员

    •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青年委员

    •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肿瘤临床转化研究专委会主委

    •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委会常委兼秘书长

    •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患者教育专委会副主委

    •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转化专委会、免疫治疗专委会常委

    • 中国医促会肿瘤免疫治疗学分会常委

    • 上海市抗癌协会青年理事会副理事长




    吴楠 教授

    •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

    • 入选国家级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项目

    • 曾任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会员委员会主席,现任IASLC会员委员会和分期委员会委员

    • 欧洲肺癌大会(ELCC)学术委员会委员

    •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委员

    • 中国医师协会胸外科分会常委,肿瘤多学科诊疗专委会常委

    •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智慧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非小细胞肺癌专委会委员

    •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肿瘤化学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北京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副主委,胸外科分会常委




    朱正飞 教授

    •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射治疗中心副主任

    • 复旦大学胸部肿瘤研究所副所长

    • 中国抗癌协会(CACA)肿瘤放射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食管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 中华医学会肿瘤放射治疗分会青委

    •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非小细胞肺癌专委会委员

    • 上海市医师协会肿瘤放射科医师分会副会长

    • 中国医药教育学会肿瘤放疗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肺部肿瘤慢性病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 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上海市卫健委“医苑新星”杰出青年医学人才计划

    • 获上海市抗癌科技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 MD. Anderson肿瘤中心访问学者


    更多节目信息请前往以下网站了解

    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官方网址:

    https://www.iaslc.org/

    播客《Lung Cancer Considered》官方网址:

    https://www.iaslc.org/LungCancerConsidered



    编辑:lagertha

    审核:苏春霞教授

    来源:肿瘤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