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科资讯 > 详情
【以镜载道 以教铸魂】2025年度北京协和医学院教学名师——应建明
浏览量:68     发布者:肿瘤界     时间:2025-09-10

2025年度

· 北京协和医学院教学名师 ·2-1.jpg

应建明,北京协和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病理科主任、主任医师,分子肿瘤学全国重点实验室PI,国家临床病理重点专科和国家临床病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重点基地负责人,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主要从事临床肿瘤病理诊断和分子病理诊断工作,并在肿瘤靶分子鉴定及相关分子机制、伴随诊断检测平台的研发和建立、检测策略优化、靶向及免疫治疗疗效评价、人工智能临床病理应用等方面做了系统和创新性工作。通过推动建立肿瘤分子病理质控和标准化体系,牵头制订专家共识及指南并进行推广,显著提高肿瘤分子检测的社会认知及临床应用。曾获北京市科技新星、北京优秀中青年医师、首届中国杰出青年病理医师、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以德为本·初心不改


病理诊断是医学的金标准,师德是育人的金标准。应建明自从研究生毕业来到医院病理科,二十多年来,他在显微镜旁认真解读每一张切片,探寻真相,也在每一堂课上,把对医学的热爱和未来的希望,种进学生的心房。他对患者心怀慈悲,践行“医者仁心”的信念;对待学生,他尽心尽责,秉持“师者恒心”的担当,这份长达二十余年的坚守源自他对医学事业和教育事业锲而不舍的初心。

作为党支部书记,他将支部建设与科室发展深度融合,带领支部获得了中央和国家机关“四强”党支部,他本人也被评为“四好”党员,展现新时代医务工作者“德馨于行、技精于勤”的风采。

近5年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7项,以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48篇,其中22篇影响因子大于10,获发明专利6项,并以第一完成人身份荣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抗癌协会科技二等奖。荣誉虽多,他却坚持每天自己看第一张切片——“只有眼睛更锐利,内心才能更清晰”。




以能为舟·向光前行


病理医生常被称为“医生的医生”,但应建明更想成为“医生的战友”。面对分子伴随诊断标准检测技术昂贵、基层难以普及等难题,他带领团队在全球率先系统评价全自动免疫组化新方法,灵敏度、特异性媲美传统金标准,成本却大幅下降,让更多普通患者也能用上精准诊疗。针对融合基因漏检、检测手段单一等行业痛点,他创新推出以高通量测序为核心的多技术整合策略,明显提高了检出率,减少了漏诊风险。

他的团队还构建了多模态智慧病理预测模型,能有效预测肿瘤免疫治疗的效果和基因变异状态。多项成果发表于国际著名肿瘤期刊,牵头撰写近20部指南共识,提出的肿瘤分子检测策略推广应用在全国各级医院,切实帮助了患者。




以教为灯·传递光芒


“教师最大的幸福,是看见知识变成信念,信念转化成为患者的希望。”作为导师,应建明已经培养和正在培养的研究生有22人,参与指导16人,其中3人获得国家奖学金,毕业生大多已成为三甲医院的病理骨干。

为帮助年轻医生成长,他组织开发数字化切片教学APP,打造“随时学、即时评、远程导”智能教学平台;面向基层医师,他带领科室举办各类培训班,累计培训超5000人次。三年来,他累计授课超过380学时,主编人卫版教材4部,科室连年教学绩效优秀。

作为国家临床病理科住培重点基地负责人,他推动教学改革,深入融合病理学科特色与智慧教学手段,构建起“分层递进、数字赋能、协同共享”的教学体系,实现从组织到分子、从影像到临床的全方位融合,显著提升培养成效。科室为每一位学员建立电子成长档案,实时记录工作量、能力发展和科研进展。




今年教师节,他依旧早晨七点准时到岗,显微镜前的第一缕光,像这些年来他照亮学生前行路的那盏灯,始终未变。“愿你们把今天读懂的每一个细胞,都变成照亮患者前路的光”——这是他送给学生的话,也是自己二十多年教书生涯最真实的写照。镜下天地,承载的是生命的重量;三尺讲台,托起的是未来的希望。应建明用二十多年的坚守诠释: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医者,悬壶济世护生。




来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