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科资讯 > 详情
世界淋巴瘤日|刘卫平教授畅谈淋巴瘤的精准个体化诊疗
浏览量:145     发布者:肿瘤界     时间:2025-09-15

2025年9月15日是第22个“世界淋巴瘤日”。世界淋巴瘤日由世界卫生组织、国际淋巴瘤联盟于2004年共同设立,旨在提升公众对淋巴瘤的认知,推动社会各界加深对这一疾病的关注,共同推进淋巴瘤的预防、早诊早治,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值此之际,“肿瘤界”特邀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刘卫平教授,为大家分享淋巴瘤的精准防治知识,帮助大家科学认识这一疾病。




肿瘤界:很多人听到“淋巴瘤”就觉得是绝症。您能否简单介绍一下,淋巴瘤到底是一种什么疾病?它真的那么可怕吗?


刘卫平教授:淋巴瘤是一种原发于淋巴细胞和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可分为霍奇金淋巴瘤(HL)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两大类。需要注意的是,其他实体肿瘤(如肺癌、肝癌)出现淋巴结转移,并不属于淋巴瘤范畴。


尽管淋巴瘤是恶性肿瘤,但并非绝症。多数淋巴瘤对化疗较为敏感,通过规范治疗,包括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乃至细胞治疗等,约三分之二的患者可以实现临床治愈。另有一部分惰性淋巴瘤,例如滤泡性淋巴瘤,进展缓慢,更像一种慢性病,有时不需要立即干预,可采取“观察等待”配合定期随访。而对于难治或复发的淋巴瘤患者,如今也有CAR-T细胞治疗、ADC药物、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创新疗法,显著改善了患者的预后,淋巴瘤的治疗已步入“个体化长程管理”的时代。因此,淋巴瘤≠绝症,关键在于规范诊疗和分子分型指导下的精准治疗。



肿瘤界:日常生活中,普通人该如何早期识别淋巴瘤?有哪些需要警惕的身体“信号”?又该如何预防淋巴瘤呢?


刘卫平教授:淋巴瘤典型的早期表现是无痛性、进行性的淋巴结肿大,常见于颈部、腋窝或腹股沟等部位。这种肿大一般不伴有疼痛,而且呈持续增大趋势。需要注意的是,炎症引起的淋巴结肿大通常会随着炎症消退而缩小,而淋巴瘤导致的肿大则往往持续存在。


除淋巴结肿大外,以下“B症状”(全身症状)需要高度警惕,包括:

  • 发热:不明原因发热,体温>38℃,且持续3天以上;

  • 盗汗:夜间入睡后大量出汗,可湿透睡衣或床单;

  • 消瘦:无明确诱因下,半年内体重下降>10%。

出现上述可疑症状持续2周以上,建议及时就医排查,避免延误。需要强调的是,病理活检是诊断淋巴瘤的金标准,影像学和血液检查仅作辅助检查,切勿盲目恐慌或过度依赖非特异性检查。


关于淋巴瘤的预防,建议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与五谷杂粮;适度运动,避免久坐;放松心态,减少焦虑与过度劳累。此外,某些高危因素需特别留意,如长期接触有毒有害物质(如化工产品)、幽门螺杆菌感染(不仅可能引起胃癌,也可能引起胃淋巴瘤),以及有淋巴瘤家族史的人群,需要加强定期筛查。



肿瘤界:目前淋巴瘤进入“精准诊疗时代”,您能否通俗解释什么是淋巴瘤的“精准诊疗”?这对患者意味着什么?


刘卫平教授:当前淋巴瘤治疗强调“精准”与“个体化”相结合。我们有《CSCO淋巴瘤诊疗指南》等权威指南作为诊疗框架。指南为临床指明了淋巴瘤的诊疗方向,但实际临床中具体到每位患者,还需综合考虑其病理类型、年龄、身体状况、经济条件等因素,制定真正适宜的治疗策略。


例如,“无化疗”(chemo-free)理念并不适用于所有患者。像年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属于高度侵袭性类型,治疗目标应为治愈,目前标准方案仍以化疗联合靶向药为主。而对于一线治疗后出现疾病进展的患者,或者身体不耐受化疗的人群,无化疗方案(如CAR-T细胞治疗等)就可能成为更优选择。


总而言之,精准个体化治疗是当前淋巴瘤领域的主流方向。通过合理组合现有治疗手段,力争为患者制定更高效、更贴切的方案,最终实现长期生存和生活质量提升的双重目标。



肿瘤界:对于淋巴瘤患者和家属,您认为在治疗和康复过程中,最需要关注哪些问题?


刘卫平教授:首先要根据淋巴瘤的生物学行为确定治疗目标。恶性程度高的侵袭性淋巴瘤,应该力争通过规范治疗达到深度缓解甚至治愈;而对于惰性淋巴瘤,其生物学行为懒惰,肿瘤长得慢,不需要过多干预,这部分人群可以选择“与瘤共存”。例如,原发十二指肠的滤泡性淋巴瘤,属于惰性淋巴瘤,这类疾病进展极慢,“与瘤共存”就是合理选择——比如每年做一次胃镜随访,无需过度干预。


在治疗与康复过程中,患者和家属需要重点关注三点:一是监测不良反应,治疗期间定期查血常规(关注白细胞、血小板),警惕肺部感染、心脏毒性等问题;二是坚持健康生活,保持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避免焦虑情绪;三是加强医患沟通,出现任何不适及时反馈,不要自行调整方案。



结语


在世界淋巴瘤日到来之际,我们希望通过刘卫平教授的分享,让更多人科学认识淋巴瘤。淋巴瘤诊疗已迈入精准与个体化阶段,越来越多患者能够实现长期生存与高质量生活。提高认知、积极预防、规范诊治、做好康复,是淋巴瘤长期管理的关键。我们期待医患共同努力下,更多患者能够获得持续的良好健康状态。


专家简介PROFILE


1757935182115366.jpg



刘卫平  教授


  •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移植与免疫治疗病区副主任

  • 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淋巴瘤专家委员会常委兼秘书长

  •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淋巴瘤分会常委兼秘书长

  • 北京抗癌协会淋巴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兼秘书长



来源:肿瘤界

编辑:南星

审核:刘卫平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