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科资讯 > 详情
新书推荐丨《临床研究学》教材重磅出版 填补我国临床研究领域系统性教材的空白
浏览量:224     发布者:肿瘤界     时间:2025-09-16

2025年9月,由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副院长、廊坊院区院长李宁教授和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副研究员黄慧瑶教授主编、汇集国内临床研究专家共同编撰的创新医药学·研究方法系列第一部教材《临床研究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这是国内首部聚焦创新医药学临床研究方法的实用性教材,填补了我国临床研究领域系统性教材的空白,标志着我国临床研究人才培养迈向规范化、学科化的新阶段。


全书从临床角度出发,以临床研究实践为主线,共分为临床试验设计、执行及分析三个部分,翔实讲述在临床研究各个环节中,医学生及相关从业人员需要理解掌握的关键科学问题及底层逻辑,希望读者能够灵活应用相关知识,科学指导临床研究工作的高质量开展,同时启发读者科学辩证地看待现行临床研究方法体系的价值和局限。 


本书的编写从实际问题出发,结合经典案例,由浅入深地展开,兼具系统性、可读性与启发性,是一本看得懂、学得会、用得来的临床研究方法学图书,适合于医学、药学和公共卫生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中青年工作者及创新医药研发行业从业者学习参考。


1-1.jpg



主编简介



1-2.png

李宁 教授

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副院长、廊坊院区院长,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负责人、中国医学科学院临床试验能力提升平台(GCP)首席专家,长期致力于肺癌微创和靶向生物治疗、肿瘤新药新技术临床研究科学设计与管理、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构建及创新医药学人才培养,引领临床试验行业健康高效发展,在业界享有盛誉。




1-3.png

黄慧瑶  教授

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北京市科技新星。长期从事临床试验设计与方法学研究、药品监管科学研究及创新医药学人才教育等工作。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省部级等课题多项,发表论文百余篇。


编委会名单


主 编

李   宁  黄慧瑶


副主编

李海燕  陈   蕾  陈晓媛  唐   玉  王彩娥

阳国平  蒋雅乐


编 者(按姓名拼音排序)

崔丹丹  方   元  房   虹  韩彦杰  何翰卿

江   宁  刘冬妍  马培文  苗会蕾  孙   超

汤骐羽  王书航  王   鑫  吴大维  余伟杰

俞   悦  张永明  周家伟    



序言Ⅰ 赫捷院士寄语


在过去几十年里,我国临床研究领域快速发展,从传统的经验总结到如今的循证医学,这是一条临床研究相关从业者从踽踽前行到人声鼎沸的道路。临床研究的本质在于探索未知、验证新知,其过程既充满挑战也蕴含机遇。 


我国高度重视临床研究对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不断优化完善临床研究的规范治理体系,不断探索并贡献更多的中国方案。通过支持发展临床医学研究,促进医工结合、医药融合,推动医学科技领域前沿技术和未来产业的创新研发,促进创新药物、疫苗和医疗设备等成果转化为临床应用。 


加速临床试验的高质量发展,推进医药研发与科技创新,是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战略,是科技问题,产业问题,也是教育问题。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作为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承担着促进临床试验长足发展、矢志创新的使命。这本教材作为创新医药学系列教材的第一部,不仅是对当前临床研究方法学知识的系统梳理与总结,更是对未来临床研究发展趋势的展望与引导。书中不仅涵盖了临床研究的基本概念、设计原则、实施步骤及数据分析等核心内容,还融入了最新的研究成果与前沿技术,力求为读者呈现一个全面、深入、前瞻的临床研究方法学体系。 


新兴治疗和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之势,推动科学创新,改变医学实践。随着创新研发能力的逐步提升和生态体系的日臻完善,我国已跃升为全球第二大创新医药市场,全面进入全球化竞争、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时代。希望通过创新医药学系列教材的问世,传播更多临床研究知识和方法,让更多青年学者关注和加入临床试验,汇集更多的智慧和力量,助力我国成为医药创新强国,为全球患者带来获益。 


赫捷

2024年9月13日


序言Ⅱ 徐兵河院士寄语



当你们——未来的临床研究者、医学创新的中坚力量——翻开这本教材时,中国临床试验已走过了关键的转型十年。作为长期致力于肿瘤学临床研究与医学教育的践行者,我愿以这段历程为脉络,与你们共同思考:如何在前人的基石上,构筑更坚实的医学证据大厦。 


中国临床研究的进步不仅体现在数量与规模的飞跃,更在于质量与创新能力的显著提升。十年前,我国的临床试验仍以仿制药研究和国际多中心试验的参与为主,创新药研发的体系尚在襁褓。而今天,以PD-1抑制剂、ADC药物、CAR-T细胞疗法等为代表的中国原研成果已走向世界舞台。这一转变的背后,是政策改革的推动、研究者能力的跃升,以及患者与公众对临床研究认知的深化。我们不再仅是“跟跑者”,而是在某些领域成为“领跑者”。 


而这些鲜活的素材正是最好的教学资源。这十年间,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研究者全球视野的形成、多中心协作体系的完善,不仅改变了临床实践,更重塑了医学教育的内涵。本书特别提炼了这些变革中的“里程碑式试验”,它们将帮助你们理解:一项优质临床试验如何从科学问题出发,贯穿设计、执行到成果转化的全链条。 


临床试验的终极目标始终是解决患者的需求。我们更加重视以患者为中心的设计——从减轻患者负担到关注生存质量,从严格伦理审查到推动真实世界研究。同时,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融入,让临床试验的效率与精准性迈上新台阶。然而,无论技术如何革新,科学严谨性与医学人文关怀始终是不可动摇的根基。 


未来十年,中国临床试验需进一步全面融入全球创新,强化基础研究与临床的协同,并培养更多兼具国际视野与本土实践能力的青年人才。期待你们既能从这本教材中深刻体会到“质量源于设计,也源于实施”的深刻内涵,更能保持“质疑权威、验证真知”的科学精神。 

徐兵河

2025年4月16日



目录






来源:肿瘤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