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1日,由北京康华中西医发展基金会主办,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专家、中国优生科学协会阴道镜和宫颈病理学分会专家学术支持的"子宫颈癌三级防控学术交流系列会"在南京圆满落幕!
本次会议以子宫颈癌三级防控体系的临床实践与前沿进展为核心,汇聚国内妇产科领域权威专家。通过解读临床指南、开展专题学术汇报、组织互动交流等形式,为我国稳步推进消除子宫颈癌目标贡献前沿思路与实践方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孔北华教授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魏丽惠教授担任会议主席,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沈杨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隋龙教授担任执行主席,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丛青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李双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吴丹教授、南京市第二医院余敏敏教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尤志学教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张海燕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张璐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张秀云教授参加会议。会议由沈杨教授、丛青教授、李双教授、尤志学教授共同主持。

▲会议现场
权威引领:直面难题,齐谱新篇
魏丽惠教授在致辞指出,子宫颈癌是我国女性常见恶性肿瘤,发病率仅次于乳腺癌,其防控是妇科肿瘤学界和公共卫生领域的长期重点。当前,HPV疫苗广泛接种、筛查手段创新及诊疗方案优化,让宫颈癌成为可有效预防和控制的恶性肿瘤。此次南京站会议的目标,是要通过学术交流与知识更新,提升公众认知和医务人员专业能力,推广子宫颈癌防控策略。魏教授期望此次研讨能为中部地区同仁带来前沿学术动态,助力各地探索区域特色防控模式,优化三级网络、提升防控效能,为降低宫颈癌发病与死亡、守护女性健康贡献力量。

▲魏丽惠教授致辞
孔北华教授首先向莅临会议的各位专家表示热烈欢迎与衷心感谢。他指出,子宫颈癌作为我国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是当前发病率最高的妇科恶性肿瘤,其病因明确为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持续感染,而 HPV 疫苗的问世标志着人类首次能通过疫苗接种主动预防某一癌症,属于医学领域重大突破。国家卫健委宣布将在今年启动HPV疫苗免疫规划项目,此举契合全球趋势,是惠及亿万女性的重大民生工程。他指出,子宫颈癌防控需依托三级体系:一级防控(含健康教育与HPV疫苗接种)为基础,二级预防的筛查及异常问题处理亦不可或缺。本次会议围绕三级预防展开,为防控提供针对性策略。
我国宫颈癌防控虽有进展,但实现世界卫生组织(WHO) “加速消除宫颈癌” 目标仍任重道远,需全社会参与:政府、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以及全民共同努力,加强宣传,提升意识。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通过不断的深入研讨,必将逐步缩小与目标的差距,最终实现 “加速消除子宫颈癌” 的战略目标。

▲孔北华教授致辞
学术前沿:解读指南,共研应用
第一环节由沈杨教授、丛青教授共同主持

▲沈杨教授
▲丛青教授
01 中国子宫颈癌防治科普指南解读
魏丽惠教授解读《中国子宫颈癌防治科普指南》时指出,我国是全球子宫颈癌第一大国,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是主要致病原因。实现子宫颈癌消除需落实 “接种-筛查- 治疗”三级综合防控策略,其中一级预防(HPV疫苗接种+健康教育)至关重要。指南强调接种HPV疫苗是预防 HPV 相关疾病的首道防线,九价HPV疫苗(酿酒酵母)在免疫原性、保护效力、保护效果和安全性上均有充分证据,且9~14岁女性接种二剂次程序获全球推荐,能提升接种率。目前我国HPV疫苗接种率较低,18-45岁女性接种率仅3%,未来需以医务人员为科普主力军,结合《加速消除宫颈癌行动计划(2023-2030 年)》,推动适龄人群尤其是青少年女性接种高品质HPV疫苗,助力消除子宫颈癌。

▲魏丽惠教授作报告
02《预防性人乳头瘤病毒疫苗中国临床应用指南(2025 版)》
孔北华教授围绕《预防性人乳头瘤病毒疫苗中国临床应用指南(2025 版)》制定背景、核心意义及更新亮点展开汇报。他指出,指南首次倡导 “男女共防”,优先推荐 9~26 岁女性接种 HPV 疫苗(重点为 9~14 岁女孩),同时推荐27~45岁女性及9~26 岁男性接种。针对 HPV 感染、子宫颈癌前病变治疗史、免疫功能低下等特殊人群,明确了具体接种建议。指南依据WHO疫苗评价标准(免疫原性、保护效力、保护效果、安全性),证实国内上市HPV疫苗的有效性,其中九价HPV疫苗获批用于 16~26 岁男性接种,9~14 岁女性可采用二剂次接种程序。当前我国宫颈癌三级防控存在知晓率、接种率、筛查率低及诊疗不规范等问题,指南将为医疗专业人士提供权威指引,助力推进 “男女共防” 免疫策略,加速消除子宫颈癌。

▲孔北华教授作报告
03 全球HPV防控策略演变
隋龙教授以《全球HPV防控策略演变》为题,梳理了HPV千年探索历程,从古代观察 “疣” 类疾病,到1976年德国学者提出 HPV 致子宫颈癌理论、1991年中国科学家周健参与合成HPV病毒样颗粒(疫苗研发里程碑),明确HPV通过多途径传播,持续感染可引发子宫颈癌、肛门癌等多部位疾病。子宫颈癌防控历经百年迭代,形成了“预防-筛查-治疗”三级体系,微创手术降低并发症、HPV-DNA 检测成首选筛查方式、HPV疫苗使年轻接种者子宫颈癌发病率降88%,但当前全球距WHO“90-70-90”消除目标仍有很大差距。此外,他特别提到,非子宫颈癌HPV相关疾病防控尚处于早期阶段,接种疫苗虽然有效(可降男性生殖器疣确诊率48%),但存筛查缺失、复发率高等问题,未来需借鉴子宫颈癌防控经验,推广男女共同接种、普及精准筛查、规范治疗,推动全人群HPV相关疾病防控。
▲隋龙教授作报告
聚焦临床难点,共探解决路径
第二环节由李双教授和尤志学教授共同主持


▲尤志学教授
01 同而不同-从WHO疫苗临床评价指南看九价HPV疫苗保护作用和安全性
张秀云教授围绕《同而不同-从WHO疫苗临床评价指南看九价HPV疫苗保护作用和安全性》展开报告。疫苗是人类健康重要守护者,每年挽救数百万人生命。在HPV 防控领域,九价HPV疫苗(酿酒酵母)作为覆盖型别最多的也是目前唯一符合WHO四大评价标准的疫苗九价HPV疫苗。在一项中国女性临床研究中,其针对9种HPV型别的血清抗体阳转率近100%。以癌前病变为金标准,长期随访显示对相关HPV引发病变保护效果显著,且是唯一有长期数据证实持久保护的九价HPV疫苗。安全性上,境内外真实世界监测均显示其不良事件发生率低。2025年4月,该疫苗新适应症获批,适用人群扩展至16-26岁男性,可预防男性相关疾病,开启HPV防控“男女共防”新时代,同时还成为部分在研九价 HPV 疫苗的研发对照,为消除子宫颈癌提供有力支撑。

▲张秀云教授作报告
02 宫颈癌前病变的诊治与女性生育力保护
吴丹教授分享了《宫颈癌前病变的诊治与女性生育力保护》。宫颈癌前病变由高危型HPV持续感染引发,进展缓慢且年轻女性逆转概率更高,是宫颈癌防控中早诊早治与生育力保护的关键环节。我国宫颈癌发病率、死亡率呈上升趋势,虽积极响应WHO消除战略,但HPV疫苗接种率低、筛查效率待提升,且HPV感染 “双峰” 期与生育年龄重叠,生育保护需求渐强。全球最新诊疗指南均强调分层干预管理原则,对有生育需求的CIN2患者推荐个体化方案,而传统宫颈切除手术存在早产、宫颈狭窄等风险,面临指征严选挑战。新兴光动力疗法潜力显著,新一代药械组合(APL-1702)凭HAL软膏的组织选择性及升级光源的优势,国际Ⅲ期研究显示其组织降期率47%、12个月HPV清除率上升,不良反应轻且不损伤宫颈,成为生育友好型治疗方式,助力平衡诊治与生育保护。

▲吴丹教授作报告
03 讨论环节
余敏敏教授、张海燕教授、张璐教授围绕HPV防控与子宫颈癌消除关键问题展开讨论。专家们指出,HPV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男性是重要传染源却常被忽视。男女共防能从源头切断传播链,降低女性 HPV 感染率,减少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发生,还可预防男性生殖器疣、肛门癌等疾病,形成双向保护。针对宫颈上皮内瘤变二级(CIN2)治疗,需结合患者年龄、生育需求、病变持续时间综合判断,年龄较大、无生育需求或病变持续进展(≥24 个月)、HPV 高危型别持续阳性者,建议手术治疗;年轻且有生育需求者,若病变持续时间短(<24个月),可优先选择保守治疗。此外,对于有子宫颈病变治疗史或 子宫体切除但保留子宫颈的女性均建议接种HPV疫苗,接种前需告知医生病史,由医生评估接种时机。最后,专家呼吁,加大科普力度,通过多元形式让男女群体充分认识 HPV危害及疫苗接种必要性,打破“HPV 防控仅与女性相关”的误区。倡导公众像重视天花疫苗般主动接种HPV疫苗,推动9岁起始接种成为共识。同时期待政策优化,降低接种门槛,助力更多人尽早获得保护,为加速消除宫颈癌筑牢基础。

▲讨论嘉宾
会议尾声,尤志学教授进行总结发言,他指出,接种 HPV疫苗是预防子宫颈癌的核心举措,需进一步推动公众形成“尽早接种、男女共防”的共识——尽早接种可最大化发挥疫苗保护效力,男女共同接种能从传播源头切断HPV感染链条,双向降低疾病风险。值得期待的是,我国自主研发的14价HPV疫苗未来上市后,将成为全球范围内覆盖HPV型别更广泛的防控利器,为子宫颈癌预防提供更强支撑。

▲尤志学教授作会议总结
来源:肿瘤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