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8日,由北京中康联医疗技术研究院主办的《抗体药物偶联物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专家共识(2025年版)》(以下简称《共识》)全国巡讲杭州站成功举行。
国内血液肿瘤领域众多专家学者汇聚杭州,聚焦《共识》核心内容,深入探讨抗体药物偶联物(ADC)在血液肿瘤治疗中的规范化应用,携手推动我国血液肿瘤诊疗水平不断提升。
本次会议由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马军教授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金洁教授共同担任大会主席。

▲会议现场
会议开幕式
马军教授在开幕致辞中肯定了ADC药物为血液肿瘤患者带来的确切疗效。他强调,ADC药物作为中国创新药的重要代表,已在国际舞台取得显著成就,展现出巨大的临床价值与发展潜力;未来应进一步促进临床经验与循证研究的深度融合,持续提升治疗水平。随着高级别临床证据的不断积累,《共识》有望进一步升级为指南,有力推动血液肿瘤精准治疗的持续发展。

▲马军教授致辞
金洁教授在致辞中回顾了我国血液病领域近年来的快速发展,指出随着靶向药物、ADC药物及双特异性抗体等创新疗法的不断涌现,医生的诊疗手段日益丰富,患者生存结局持续改善。她以ADC药物奥加伊妥珠单抗为例,强调临床医生应深入理解药物机制,结合基础知识优化治疗方案,充分发挥个体化治疗的临床价值。期待通过本次巡讲交流,助力临床医生更全面地掌握ADC药物的规范应用,切实为患者带来获益。

▲金洁教授致辞
共识解读:科学循证,指导实践
本环节由中本环节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佟红艳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曹阳教授和温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松福教授共同主持。



▲会议主持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王瑾教授以《从指南变迁看ALL全程管理》为题进行分享。她指出,在化疗时代,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复发率高、长期生存差;而新型免疫靶向治疗正逐步进入成人B-ALL的全程治疗,不断改善患者结局。2025年EHA及2024年ASH大会更新了免疫靶向治疗在ALL全程中的最新进展,其疗效逐步获得验证。免疫靶向药物经多项临床研究证实,在ALL诱导治疗、巩固治疗及复发/难治阶段均展现出良好疗效与安全性,为ALL患者带来更高的缓解率且深度缓解,以及更好的生存获益。

▲王瑾教授作汇报
随后的讨论环节中,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许改香教授和浙江省人民医院王曼玲教授围绕白血病靶向免疫治疗的最新进展展开交流。在靶向治疗时代背景下,针对复发难治性及高危患者,专家们探讨了InO、CAR-T等新药在治疗中的应用。专家指出,临床选择药物需综合考虑临床指南、药物机制及临床数据,强调了维持治疗的重要性,并探索了免疫靶向疗法在维持治疗阶段的作用。讨论特别关注儿童、青少年等不同年龄组ALL患者的治疗策略,强调在诱导、巩固、维持各阶段合理运用免疫治疗的必要性。两位教授一致认为,新药在提升ALL生存率和治疗效果方面潜力巨大,期待更多临床数据以指导治疗决策。


▲讨论嘉宾
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赵东陆教授对《抗体药物偶联物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专家共识(2025年版)》进行了系统解读,内容涵盖ADC药物的结构与作用机制、获批适应症、关键临床研究及最新进展、不良事件管理等方面,为与会专家提供了详实的参考依据。他指出,目前我国已经有三款ADC药物获批用于血液肿瘤的治疗,这些药物的单药、联合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的相关研究也均在积极开展中,期待未来这些研究结果可为患者用药提供参考,从而为更多血液肿瘤患者带来获益。随着研究的深入,中国ADC药物的临床应用前景广阔,有望为血液肿瘤患者提供更多治疗选择和希望。

▲赵东陆教授作汇报
随后的讨论环节中,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娄引军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任艳玲教授围绕ADC药物在血液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展开讨论,涉及临床疗效、价格瓶颈及未来前景。专家强调了ADC药物在难治复发ALL患者中的价值,尤其是在清除微小残留病变方面的作用。此外,还探讨了CD22靶向药物在复发难治患者围移植期中的应用,包括剂量调整策略、可能引发的骨髓毒性及其应对方案。


▲讨论嘉宾
河南省肿瘤医院尹青松教授带来了《2025 EHA新进展》,系统梳理了免疫靶向药物在ALL诱导、巩固、维持以及复发/难治中的最新进展。在R/R ALL中,中国上市后IV期研究证实InO用于R/R ALL患者的挽救治疗安全有效,其在中国人群中的疗效、安全性与全球Ⅲ期INO-VATE研究中的结果一致,但VOD/SOS发生率显著低于INO-VATE研究。国际真实世界数据显示InO的疗效与既往报道基本一致,随着VOD防治经验的积累,真实世界VOD发生率及严重程度逐渐下降。

▲尹青松教授作汇报
随后的讨论环节,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毛莉萍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姜浩教授就靶向免疫治疗药物为B-ALL患者带来的获益与未来前景进行了深入探讨。靶向免疫治疗在B-ALL治疗中展现出显著效果,尤其在化疗剂量减少并联合靶向免疫治疗后,患者的生存率和完全缓解率(CR率)显著提升。在复发/难治性PH阳性患者中,InO可能展现出更优疗效,这与CD22的表达密切相关。此外,专家强调,靶向免疫治疗在复发性疾病,尤其是髓外复发及中枢复发治疗中仍面临挑战,指出化疗在预防中枢复发中仍具不可替代的作用,提醒治疗策略需综合多方面因素。


▲讨论嘉宾
实践真知:临床探索,经验共享
本环节由宁波大学附属人民医院陆滢教授和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徐双年教授主持。


▲会议主持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钱劼靖教授分享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围移植期免疫靶向治疗》。她指出,对于ALL患者,移植是提升生存/实现治愈的手段,达到CR和MRD是顺利桥接移植的重要前提。免疫靶向治疗在围移植期的应用为 ALL患者带来深度缓解,增加移植机会,延长生存。对于R/R ALL患者,INO-VATE研究及多项真实世界研究证实,奥加伊妥珠单抗联合或不联合贝林妥欧单抗可带来高CR率和MRD阴性率,更多患者能够桥接移植,且移植后可实现长生存。

▲钱劼靖教授作汇报
讨论环节由浙江省人民医院金莱教授与浙江省舟山医院薛宏怡教授参与。专家强调了免疫与靶向治疗的联合应用在高危患者管理中的价值,并分享了各自的临床试验与药物治疗经验。针对复发性白血病,新型药物联合疗法的引入有助于提升疗效与生存率。以奥加伊妥珠单抗和贝林妥欧单抗为代表的药物在临床实践中展现出提高CR率与长期生存的潜力,同时也探讨了相关疗法毒副作用的管理与优化策略。


▲讨论嘉宾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王华锋教授带来《免疫靶向治疗在B-ALL中的变迁及展望》。她指出,精准治疗时代,多个免疫及靶向治疗药物问世,有助于提高B-ALL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长期生存。在ALL全程治疗中,免疫靶向治疗展现出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一线到复发难治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和希望。在特殊患者人群中,免疫靶向治疗仍存在挑战,未来需要更多探索,为患者寻找最合适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王华锋教授作汇报
讨论环节由浙江省绍兴市人民医院封蔚莹教授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韦菊英教授共同参与。专家聚焦于免疫靶向药物在经济条件有限情况下的合理应用,通过分析一例Ph阳性复发急淋病例,探讨了药物使用频率、疗程数对治疗效果的影响,强调了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主张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药物剂量与治疗方案。


▲讨论嘉宾
会议最后,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徐双年教授作总结发言。他指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疗已迈入免疫靶向新时代,ADC药物、双特异性抗体、CAR-T及BCL-2抑制剂等创新疗法共同构筑了更优的生存曲线,显著提升了治疗效果。然而,该领域仍存在诸多有待明确的问题,亟需开展更多真实世界研究以指导临床实践。期待免疫靶向药物通过持续的临床探索与真实世界数据积累,为患者带来更切实的生存获益。

▲会议总结
来源:肿瘤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