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肿瘤界动态 > 详情
2025年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一等奖项目成果介绍(共9项)
浏览量:112     发布者:肿瘤界     时间:2025-10-29

1-1.jpg


导语


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是经国家科技部批准的全国肿瘤医学领域唯一的社会科技奖励授予应用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在肿瘤防治医学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医学科技工作者和单位。获奖项目汇集了我国肿瘤医学领域中的最新、最优秀的研究成果,代表了本领域中的较高学术水平。


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自2009年启动以来,已完成12届评审,不仅得到了整个肿瘤医学领域及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关注和认可,同时也联动了非医学专业热心肿瘤防治科普的社会力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发挥了重大影响力。


在2025中国整合肿瘤学大会(CCHIO)开幕式上,将进行2025年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和青年科学家奖颁奖,其中科技奖获奖项目30项,青年科学家奖获奖者10名。




项目名称

肿瘤超声诊疗一体化智能体系的建立


完成人

梁萍、于杰、刘方义、程志刚、韩治宇、窦健萍、李健明、逄川、杨永峰、肖帆


完成单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


1-2.jpg


项目简介

传统超声诊疗依赖医生经验,造成肿瘤诊断差异化大且误诊率高,消融疗效差异大,复发率高。基于此团队历经13年医工交叉合作研发了肿瘤超声诊疗一体化智能系统,使多脏器肿瘤超声诊疗达到精准、智能、个体化新高度。主要创新成果如下:

1.建立肿瘤超声数据和智能算法平台。建立全国最大的涵盖肝脏、甲乳等多脏器1250万幅图像的规范化肿瘤超声诊疗数据库。自主研发四种创新性超声影像人工智能算法,解决动态图像追踪、超声视频时-空特征融合、宏-微观信息映射及多维异构数据分析等难题。

2.开发智能化超声诊断平台,实现多脏器多类别肿瘤及分子功能的精准诊断。肝肿瘤灰阶超声良恶性诊断准确率从74%提升至90%,等效增强CT,超声造影多分类诊断准确率从62%提升至86%媲美增强MRI;甲乳肿瘤诊断能力优于国际指南;开创高原疾病肝包虫病智能诊断系统,准确率高达94%;实现超声无创精准识别8种恶性肿瘤生物学表征,肝癌Hep、Ki-67、VETC、MVI等识别精度达0.77-0.95,乳腺癌Her-2基因识别精度0.87。成果打破超声宏观影像与微观生物信息之间的鸿沟,推动超声传统功能质的跨越。

3.创建“规划-消融-评估-综合治疗”的一体化智能消融体系,提高消融精度并开创消融新领域。低年资医生肿瘤完全消融率从79%提升98.5%;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从8.8%下降至3.1%。该平台可降低3-5cm肝癌患者19.4%的消融后早期复发,并明确结直肠肝寡转移癌消融与化疗时序,使转移癌患者5年无复发生存提升15%。


1-3.png

项目团队在进行手术操作


项目共发表SCI论文258篇,其中IF>10分论文48篇,授权发明专利13项,2项成果转化并应用临床。牵头制定7部国内外指南和3项行业标准,成果已推广至全球40余个国家,2600余家机构,惠及患者超过360万例。


联系人:窦健萍





项目名称

胃癌精准防筛与智能诊疗新体系的建立及推广应用


完成人

程向东、袁莉、胡灿、徐志远、覃江江、张盛洁、杜灵彬、韦青、 陈佳辉、邵阳


完成单位

浙江省肿瘤医院、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南京世和基因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1-4.jpg


项目简介

我国胃癌发病和死亡均约占全球半数,近80%患者确诊时已进展至中晚期,五年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显著低于发达国家。项目组以智能筛查、精准诊断和保功能微创外科治疗为突破口,开展系统研究与临床实践,取得引领性成果:

1. 率先建立基于“口腔微生态”的胃癌风险分级工具和“宏观危险因素-舌图像-口腔微生物”序贯筛查体系,将人群筛查癌症检出率从1.1% 提升至4.4-10.7%;开创基于平扫CT的人工智能胃癌筛查GRAPE模型,筛查检出率进一步提升至24.5%。

2. 基于人工智能赋能的多模态组学技术,研发针对血液多组学全景特征及关键靶标分子的上消化道癌精准联检平台,实现对胃癌(灵敏度:90%)高灵敏早诊及治疗后复发监测(灵敏度:77.8%)。相关技术获美国FDA突破性医疗器械认定及欧盟CE认证,其临床应用写入《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

3. 建立系列基于人工智能的胃癌精准辅助诊疗模型,优化术前精准诊断体系,助力保功能微创术式创新;针对既往早期胃食管结合部及近端胃癌手术创伤大、术后反流发生率高等难题,发明程式GIRAFFE保功能微创吻合技术,使术后返流性食管炎发生率从35%降低至9.5%,显著提高生活质量。


1-5.jpg

项目团队正在进行病例研究


团队牵头制定中国专家共识2项,参与制定中国专家共识6项,参与制定国家行业标准7项,主编专著6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件,获美国FDA突破性医疗器械认定及欧盟CE认证各1项。发表67篇论文,包括Nature medicine、Cancer cell、Gut、Gastroenterology等。团队开展上述系统性科研攻关、公共卫生与临床示范应用,通过防-诊-治全病程、多阶段综合干预,完整建立了胃癌智能筛查与精准诊治一体化新策略,使胃癌癌5年生存率从35.1%提高至60.9%,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联系人:袁莉





项目名称

肝癌肝移植防复发转移技术体系创新和临床应用


完成人

徐骁、凌孙彬、汪恺、魏绪勇、卫强、陈峻、鲁迪、王帅、邱娜莎、许圣均


完成单位

浙江大学、杭州医学院、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1-6.jpg



项目简介

肝癌是全球高发恶性肿瘤,是我国肝移植主要适应证之一,但移植后肿瘤高复发转移率严重制约移植疗效。该项目聚焦肝癌肝移植疗效提升,在术前评估、术后复发干预及复发后治疗等方面,取得系列原始理论创新和关键技术突破。

1.创建肝癌肝移植受者全新分类标准。首创整合关键分子标志物AFP和PIVKA-II的全新肝癌肝移植病人分类标准,较传统标准有效拓展83.6%肝移植受益人群,5年无瘤生存率达75.9%。主持世界最大宗合并门静脉癌栓肝移植研究,首次发现AFP≤100ng/mL肝癌受者5年生存率达77.0%。相关成果写入《中国肝癌肝移植临床实践指南》等,科学扩大肝移植适应证。

2.阐明移植后肝癌复发转移关键机制。阐明USP22/FKBP12/mTORC1等通路介导肝癌复发的关键机制,并研发精准靶向新型基因的治疗技术,抑瘤率高达82.7%;应用智能生物材料构建mTOR抑制剂新型递送系统,首次实现移植肝长效免疫抑制与抗肝癌复发转移的双重功能。成果写入《中国肝癌肝移植受者西罗莫司临床应用指南》等,建立肝癌肝移植复发干预新范式。

3.揭示肝癌靶向免疫治疗抵抗新机制。针对复发后治疗难点,项目组首次阐明了肝癌靶免治疗抵抗的新机制,发现有效逆转耐药的小分子药物。确立了多个关键分子,指导靶免治疗个体化用药,提出了科学联合免疫抑制治疗的全新策略。实现区域器官精准免疫抑制,有效治疗肝及肺转移,创立复发后精准治疗新模式。

1-7.jpg

团队骨干开展科研工作


项目组主持制定4部行业指南和专家共识,发表论文114篇,授权国家专利6项,成果推广于全国30家肝移植中心。


联系人:凌孙彬





项目名称

细胞间通讯在肿瘤演进中的作用与干预


完成人

康铁邦、廖丹、高瑛、武远众、魏灯辉、钟理、王鑫、周立文、曾翠玲、梁晓婷


完成单位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1-8.jpg


项目简介

肿瘤复发转移、耐药和免疫逃逸是肿瘤进展中的关键事件,具有显著的时空异质性和可塑性。肿瘤细胞间或与肿瘤微环境中其他细胞之间的细胞间通讯在这些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 EV)作为携带生物活性分子的异质性分泌信使,是最重要的细胞间通讯方式,调控肿瘤进展。解析EVs的形成机制及其调控途径,将为肿瘤的诊断、治疗提供新的策略。本项目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主要成果简介如下:

1.发现多个肿瘤转移新靶点,其中一类新的exon-intron融合基因Rab22a-NeoF1,其编码的融合蛋白以ESCRT方式分泌到外泌体,重塑肿瘤微环境促进肿瘤转移。因此,我们开发了该类融合基因的诊断性探针和治疗性多肽,已授权其发明专利2个。

2.揭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以ESCRT非依赖的外泌体分泌,在细胞间传递其靶向药物的耐药性。该研究成果被业界广泛认可,是高被引论文。

3.揭示肿瘤细胞可以利用效应性T细胞所分泌的IFN-γ,诱导形成KAT8-IRF1生物凝聚体,促进PD-L1高表达,导致肿瘤细胞免疫逃逸。该生物凝聚体的特异靶向多肽,可促进抗肿瘤免疫(已授专利1个)。

4.发现EV生成新途径Rafeesome-R-EV,且激活型干扰素刺激因子(STING)以该形式分泌,重塑肿瘤微环境,发挥抗肿瘤免疫作用。这个发现部分解释为什么肿瘤患者对放化疗的敏感性不一样,也为利用活化型STING的抗肿瘤作用提供了新策略(已授专利2个)。


1-9.jpg

项目团队讨论实验结果


相关研究成果的8篇代表性论文发表于Nat Cell Biol、Nat Cancer、Cell Res、Signal Transduct Target Ther、Nat Commun、Adv Sci、Theranostics,获批5项发明专利,培养了一批肿瘤学、细胞生物学等研究型人才,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认可。


联系人:高瑛





项目名称

儿童肿瘤治疗新策略的建立与机制研究


完成人

张翼鷟、路素英、向橦、阙旖、宋梦佳、孙斐斐、王娟、张渝、李梦真、黄俊廷


完成单位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1-10.jpg


项目简介

中国儿童肿瘤医疗负担高居全球第二,是儿童第二大死因。治疗面临诸多挑战,高危患者生存率低,传统化疗遭遇瓶颈。这些现实迫使我们思考如下的关键问题:如何打破这一困境?免疫治疗与靶向治疗能否在儿童肿瘤中有效应用?儿童肿瘤免疫抵抗的机制及破解之道?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开展了如下创新:

1. 创立了儿童肿瘤免疫与靶向治疗新策略。开展了首个国产PD-1抗体治疗儿童肿瘤的临床试验,取得了明显疗效;第一代TRK抑制剂国际多中心研究入组量全球第一,并在国内外首次阐明其在儿童肿瘤中的耐药机制;牵头国产二代TRK抑制剂的I/II期临床研究,实现了中国原创药物精准治疗的国际领先。

2. 阐明了儿童肿瘤免疫治疗抵抗机理,建立了靶免联合新方案。首次发现CLCF1/CNTFR信号轴是介导青少年肝癌免疫逃逸的新机制,提出NET-TMCO6 轴有望成为突破儿童肝脏肿瘤免疫治疗抵抗的新靶点。在国际上率先开展PD-1抗体联合TKI抑制剂及化疗治疗儿童肝母细胞瘤的前瞻性研究。首次发现了PD-L1⁺NK细胞的强大抗肿瘤功效,并成功转化,开展了国际首个脐带血来源NK细胞治疗神经母细胞瘤的I期研究,为“儿童癌王”神母的治疗提供新的细胞治疗策略。


1-11.jpg

项目团队正在进行实验研究


项目发表论文60余篇,包括Annals of Oncology、STTT、Cancer Research、Hepatology等期刊,单篇他引最高192次,授权发明专利3项,并制定相关指南、共识。主办2022年SIOP Asia国际会议,连续主办17届儿童肿瘤前沿论坛。研究成果在全国20多个省份推广应用,吸引多国海外患者来华求医,获主流媒体广泛报道。国产方案精准减负,年节省数百万费用;通过拍摄微电影《勇士》、创建“病房学校”、公益基金资助等方式,多维度传递着医学的温度。


联系人: 李梦真





项目名称

卵巢癌精准防治体系的建立及推广


完成人

吴小华、居杏珠、陈小军、温灏、夏玲芳、冯征、宋少莉、李海明、杨文涛、毕蕊


完成单位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1-12.jpg


项目简介

卵巢癌是致死率最高的妇科恶性肿瘤,由于缺乏有效筛查手段、诊断时多为晚期,难以切净,极易复发,我国5年生存率约40%。为此,本项目进行了如下创新:

1.绘制遗传图谱,加强高危人群防治:2014年牵头国内首个多中心遗传性卵巢癌研究,明确我国患者BRCA1/2突变率为28.5%,随后又发现中国人群富集的RAD51D突变位点。2015年开设妇科肿瘤遗传咨询门诊,针对高风险人群实施预防性输卵管卵巢切除术,目前已累积全国最多病例经验,发现4.1%早期癌和8.2%癌前病变,实现精准预防。

2.革新术前评估体系,提高R0切除率:建立CT联合腹腔镜两阶梯个体化评估模式后,进一步引入DWI/MR技术,最后提出了“复旦卵巢癌评估模式”,加之手术技巧的革新,晚期患者切净率从31%提升至77.8%。采用68Ga-FAPI PET/CT精准筛选可获益于再次手术人群。每年卵巢癌手术量超过2200例,5年达生存率52.1%。

3.开创三步化疗,引领PARPi临床研究:2004年创立三步化疗作为维持治疗方案,显著延长患者无进展生存期。主导帕米帕利、尼拉帕利、塞纳帕利等PARPi研究,覆盖全线维持治疗,推动国产PARPi临床应用。

4.主导后线治疗研究,促进临床转化:针对铂耐药及透明细胞癌等难题,团队领导多项新药临床研究,推动国产叶酸受体ADC用于铂耐药卵巢癌全人群治疗,实现国产PI3Kα抑制剂在复发卵巢透明细胞癌中的全球疗效突破并获得日本孤儿药认证。构建上海市卵巢癌专病数据库和生物样本全息库,支撑多项临床转化研究。


1-13.jpg

项目团队正在进行手术操作


项目累计获国家项目8项、上海市科委项目3项、申康项目4项,获发明专利2项,发表论文99篇(包括Nature Medicine、Lancet Oncology),编写行业规范7篇。


联系人:倪孟冬





项目名称

消化道肿瘤精准治疗与转化研究


完成人

沈琳,鲁智豪,李健,张小田,彭智,齐长松,龚继芳,章程,陈杨,陆明


完成单位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1-14.jpg


项目简介

消化道肿瘤发病率高、恶性程度高,全球近一半患者在中国,临床特征及生物学行为与欧美国家存在差异,因此消化道肿瘤治疗领域的进步急需国内研究成果的推动。消化道肿瘤异质性强、肿瘤微环境复杂、分子特征不明、靶点稀少。近年来肿瘤精准治疗发展迅速,但消化道肿瘤领域进展缓慢,关键原因在于缺乏高水平转化研究体系及合作共享平台,导致科学探索与临床实际需求严重脱节、众多药物研究遭遇失败。针对我国消化道肿瘤临床难题,项目团队搭建“Bench to Bed”双向精准研究体系,基于临床队列和生物样本,聚焦精准免疫、靶向、综合治疗开展临床与转化研究。主要科技创新内容包括:

1.牵头国际多中心研究开创国际胃食管癌精准免疫治疗新标准,引领消化道肿瘤进入免疫治疗时代,推动国内创新药物出海;基于PD-L1表达和NOTCH1突变选择,建立胃/食管癌人群的个体化精准免疫治疗方案。

2.扩展HER2阳性胃癌新定义,谱写HER2-ADC中国新方案,入选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建立胃癌靶向HER2联合免疫治疗新模式,推动患者术前及晚期获益。

3.全球首创CLDN18.2-CAR-T引领实体瘤细胞治疗发展,证明CLDN18.2-ADC方案的前景,建立靶向血管生成治疗及综合治疗新标准;揭示肿瘤转移难题的机理和治疗策略,多组学/人工智能手段探索耐药机制和新靶点,持续为精准治疗提供关键依据。

1-15.jpg

项目团队正在进行病例研究


团队发表Lancet, JAMA, BMJ, Nature等论文324篇,沈琳入选Web of Science高被引科学家,近三年牵头临床研究数全国排名第一,牵头研究11项改变/纳入国际国内指南,制定指南共识8项,培养了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梯队,产生了较高的学术影响力及社会效益。


联系人:周婷





项目名称

恶性肿瘤放免联合精准治疗体系研究与应用


完成人

吴永忠、章真、王颖、罗忠、靳富、罗焕丽、隋江东、周伟、陶丹、翁克贵


完成单位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重庆大学


1-16.jpg


项目简介

项目针对恶性肿瘤治疗中“放免联合协同机制不明、放疗个体化智能化不足、临床决策缺乏精准依据”三大挑战,系统构建放免联合精准治疗体系,取得的创新成果如下:

1.基础机制上,发现放免联合激活效应差异性,改善了不同放疗模式的免疫激活效应:通过系统解析不同放疗模式对免疫微环境的影响及调控机制,为精准选择放疗方案提供依据;创新设计顺铂-适配体脂质纳米载体、程序化融合脂质体及靶向叶酸纳米组装体等纳米递送系统,增强放免协同效应。

2.物理技术上,首创“All-in-One”全流程自动化,促进了放免联合放疗实施过程智能化:围绕个体化影像分析、智能化影像辅助、自动化流程优化,开发多模态图像融合与快速分割系统,图像分割速度由90分钟压缩至2分钟,并构建Swin-transformer剂量QA模型,预测准确性提高13.6%;建立体表光学与CBCT协同策略及无辐射影像引导技术,流程平均耗时约23.2±3.5分钟;构建All-in-One一站式放疗全流程自动化闭环体系,大幅缩短常规放疗流程时间。

3. 临床应用上,开创菌群-淋巴结-类器官多维决策体系,提升了放免联合临床决策精准性:绘制中国人口腔/口咽鳞癌颈部淋巴结转移分布图谱,建立靶区勾画新标准;在鼻咽癌等肿瘤中验证转移灶导向放疗联合免疫的协同价值;创新放免时序设计,开展pMMR/MSS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的随机II期试验,pCR率从25%提升至55.4%;利用肠道菌群特征、类器官生物库筛选敏感患者和优化治疗方案。


1-17.jpg

项目团队正在进行病例讨论


项目成果发表在J Clin Oncol、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等期刊60篇,被引589频次。获发明专利8项、软件著作2项,牵头制定指南共识12部。项目应用于全国30余家医院,受益患者超20万。


联系人:周伟






项目名称

鼻咽癌精准诊疗的创新与临床应用


完成人

麦海强、向燕群、苗菁菁、贝锦新、吕星、陈秋燕、唐林泉、孙蕊、夏伟雄、刘丽婷


完成单位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1-18.jpg


项目简介

团队聚焦鼻咽癌治疗的“减毒”和“增效”,围绕低危、高危与复发转移人群形成系统化、可推广的综合治疗策略:

1.对低危鼻咽癌开展等效减毒策略。首次提出“降阶梯”理念,以两程顺铂同期化疗替代三程,并探索奈达铂、洛铂替代顺铂的新选择,显著减少肾、耳毒性;在放疗方面,开展60 Gy低剂量放疗并提出个体化靶区勾画,避免过度照射,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2.对高危鼻咽癌寻找高效低毒的新方案。率先建立TPC诱导化疗方案,将三年无进展生存率提高14.6%;提出口服卡培他滨辅助化疗,提高依从性与疗效;开展头对头研究证实GP方案较PF方案可降低46%的进展及死亡风险;并创新采用“免疫三明治”模式,两年生存率超90%,显著提升疗效与安全性;

3.对复发转移鼻咽癌确立化免协同的治疗新格局,改写复发转移鼻咽癌一线治疗指南。通过国际多中心Ⅲ期临床试验,确立特瑞普利单抗联合化疗为一线标准,使患者疾病进展风险下降48%,并推动该国产原创免疫药物获FDA批准,开创中国抗癌新药“出海”先例,显著延长患者生存,改写复发转移鼻咽癌治疗格局;

4.推行鼻咽癌的精准分型与智能预测。融合全外显子、单细胞转录组和影像组学,揭示鼻咽癌分子及微环境异质性,建立基于三级淋巴结构、关键突变及深度学习影像模型的预测体系,实现精准分型和个体化诊疗。


1-19.jpg

项目团队在进行MDT会诊


研究成果发表在JAMA、BMJ、Nat Med、Lancet Oncol等;6项成果入选美国ASCO年会交流;8项成果被国内外鼻咽癌指南采纳;获多项国家人才与基金支持;获发明专利3项;成果在16个城市28院落地推广,取得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联系人:李晓韵






来源:ONCO前沿、中国抗癌协会